说到二十四节气,记得小时候背的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那个时候,每次想知道生活中某一时刻最接近哪个节气,就会掐指吟唱。就会知道这一年大概已经过去了多少日子。
后来从书本、网络更多地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知道它起源于黄河流域,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春秋时代,古代劳动人民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节气。经过不断改进后,到了秦汉年间已经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们早已懂得天气气候,可以为利也可以为害。人类走过的历史证明:一代代人努力前行,都是为了趋利避害。
我们希望天气、气候四时而变,变而不猛。我们内心对二十四节气的期盼,已经成为记录生活的标尺,标记时间的符号。
二十四节气与自然规律
千百年来,在中国这块特定的地理和文化“土壤”里,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人们春种夏耕、秋收冬藏。是人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重要参照。24个节气名称中,有表征季节变化的“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明太阳运行极点和中点的“二至二分”的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表现温度变化曲线的“三暑、二寒”的节气——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自然物候现象和作物成熟程度的“蛰、清、满、芒”节气——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表达降雨、降雪时间和强度的“二雨、二雪”节气——雨水,谷雨;小雪,大雪以及表现水汽凝结、凝华的现象“二露一霜”节气——白露,寒露;霜降。此外,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还进一步细分出七十二个物候。包括40个反映动物迁徙、鸣叫等的候应;13个反映植物生发、开花等的候应;6个反映水、冰、雨、露、泉的候应;13个反映天、地、气、风、雷、电、虹的候应。这些从大自然中反复观察寻找、不断总结的变化规律,是古人认识自然的基本依据,也是人们顺应自然的重要指针。(见下表)
我们现在所处的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大暑三候是: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这些物候现象提醒我们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制定更加科学的防护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预防和应对灾害的发生。
藏在桂花树里的节气律动
我家附近环城公园的南门口,有几株桂花树。每年一到桂花开的时候,香气涌动,那暗香要醉了游人。去年桂花飘香的时候,我随手拍了几张照片。此后的日子,每次路过,忍不住都会去看看那些树。在我心里它们已经属于我,和我一起走过四季。我虽没有那么刻意,但是不知不觉间,竟然记录了不同季节那株桂花树的变化。
前不久的夏至,我又来到那棵桂花树前。发现前不久才看到的那些黑葡萄一样的果子,都不见了。我仔细寻找,好不容易在枝叶间、夹缝里寻得一颗。我好奇那些葡萄一样的粒粒饱满的果子去了哪里?是它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等待着开花的那一瞬吗?
百度后知道,我看到的像葡萄一样的果子,是桂花的果实。它呈椭圆形核果,幼果为绿色,果核细长,形如垂铃。桂花果成熟时,外表皮由绿色变成紫黑色,并从树上脱落。等待每年9-10月份,它会绽放开花;第二年3-4月份它的果实会成熟,会再开花再结果循环往复……难怪我看到树上只剩一颗果实了。
大暑天的一场雨后,我再次来到桂花树前,只见枝叶间嫩芽在悄悄萌动。大概又一场孕育,在等待着满树的花香。
老舍先生曾说:生活是一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桂花树,在“四时有常”的节气中,走过了四季。我常常想,假如“四时无常”它们会怎样?恐怕就没有这般的美好了。
现今二十四节气的变化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二十四节气代言的“气候”有哪些变化?基于国家现代气象学奠基人叶笃正院士提出的构想,经过中国科学院大气研究所钱程等学者的研究,两个极端节气——最冷的节气大寒(-3.15℃)最热的节气大暑(23.59℃),气温变化不大。以1998-2007年与20世纪60年代进行对比,“大寒天”减少了56.8%, “大暑天”增加了81.4%,不到半个世纪,寒暑巨变。人们感觉春天的节气在提前,秋天的节气在延后。夏季在扩张,冬季被压缩。
上图以气温来审视节气,下方蓝色的曲线是1961年-1970年十年间的节气温度,上方红色的曲线是1998-2007年十年间的节气温度,可见节气的温度在悄悄变化。其中雨水节气增温最大2.43℃,大暑节气增温最小。
提前趋势(见下表)最明显的是雨水(提前14.6天),惊蛰(提前11天)夏至(提前9.7天)这三个节气;
延后趋势最明显的是大雪(延后6.5天)、秋分(延后6.1天)、寒露(延后6.0天)。
以增幅而论,春季第一,冬季第二。气候也在“与时俱进”,变暖是常态。城镇化的脚步,也是加速气候变暖的一个原因。
人们一方面要传承和发展古人认识自然规律的智慧成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认识气候的无常和变幻莫测可能带来的灾害,防灾减灾于未然。
什么样的天气是好天气?据东汉王充《论衡.是应》载:“儒者论太平瑞应,皆言气物卓异……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那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好天气——不早不晚,不多不少刚刚好。但是生活永远不只是如此美好的诗和远方。随着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过度开发,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由此而引发的各种不可控的气象灾害事件时有发生。
以下的几则消息都在警示人们,气候变化异常,人们更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去做事。
1.世界气象组织2023年5月3日发布的一份通报,今年晚些时候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正在增加。这将对世界许多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型态,产生与长期存在的拉尼娜现象相反的影响,并可能加剧全球升温。
2. 2023年7月31日,气象组织和欧盟委员会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的科学家们表示,7月的前三周是人类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三周,整个7月很可能会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七月,也是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月份。
3.中央气象台2023年07月28日16:06:27电:台风“杜苏芮”登陆后将北上,京津冀豫警惕极端降雨影响。
4. 据2023-08-01 “北京日报”消息
从7月29日8时至8月1日7时,河北省邢台市赵庄乡梁家庄村的累计降水量达到惊人的1003.3毫米,两天下完两年的雨;华北地区降雨时间超过72小时……被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称为“极端”“罕见”的强降雨。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无常和极端的天气越发频繁,这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如今这个已经无须讳言气象灾害的时代,我们在敬畏自然的同时,直面极端性天气、气候带来的挑战,已然别无选择!
二十四节气——时间里的标点
我们的写作小组,在2023年5月9日立夏相遇,在小满中书写人物肖像;在芒种和夏至时节开启心灵散文的写作学习;在小暑、大暑的节气里书写影评,梳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即将到来的立秋时节,我们酝酿出自己的第一篇科普习作。这篇作品,仿佛一直在和着时间的节拍,它像是我自己的二十四节气的标点,镌刻在我的时间轴上。它的底色,稚嫩也罢,粗糙也罢,都是随着时间的脚步流淌。
就像我们每个人,读懂属于自己的气候——天地人和,顺应时间和节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引用资料或文献:
1.《二十四节气天地人和》作者唐志强(中国农业博物馆)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百度百科
3.《二十四节气志》作者宋英杰
4.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2023-08-01 20:50
5.Search Results | 1 联合国新闻 (un.org)
2022年秋分、霜降、立冬、大雪( 自左到右 )
自左至右依次为2023年立春、清明,立夏,小满
前不久的夏至,我又来到那棵桂花树前。发现前不久才看到的那些黑葡萄一样的果子,都不见了。我仔细寻找,好不容易在枝叶间、夹缝里寻得一颗。我好奇那些葡萄一样的粒粒饱满的果子去了哪里?是它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等待着开花的那一瞬吗?
百度后知道,我看到的像葡萄一样的果子,是桂花的果实。它呈椭圆形核果,幼果为绿色,果核细长,形如垂铃。桂花果成熟时,外表皮由绿色变成紫黑色,并从树上脱落。等待每年9-10月份,它会绽放开花;第二年3-4月份它的果实会成熟,会再开花再结果循环往复……难怪我看到树上只剩一颗果实了。
大暑天的一场雨后,我再次来到桂花树前,只见枝叶间嫩芽在悄悄萌动。大概是又一场孕育,在等待着满树的花香。
2023年夏至、大暑(自左至右)
老舍先生曾说:生活是一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桂花树,在“四时有常”的节气中,走过了四季。我常常想,假如“四时无常”它会怎样?恐怕就没有这般的美好了。
现今二十四节气的变化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二十四节气代言的“气候”有哪些变化?基于国家现代气象学奠基人叶笃正院士提出的构想,经过中国科学院大气研究所钱程等学者的研究,两个季节性极端节气——最冷的节气大寒(-3.15℃)最热的节气大暑(23.59℃),变化不大。1998-2007年与20世纪60年代进行对比,“大寒天”减少了56.8%, “大暑天”增加了81.4%,不到半个世纪,寒暑巨变。人们感觉春天的节气在提前,秋天的节气在延后。夏季在扩张,冬季被压缩。
气候变化中的二十四节气
上图以气温来审视节气,下方蓝色的曲线是1961年-1970年的节气,上方红色的曲线是1998-2007年的节气,可见节气的温度在悄悄变化。其中雨水节气增温最大2.43℃,大暑节气增温最小。
提前趋势(见下表)最明显的是雨水(提前14.6天),惊蛰(提前11天)夏至(提前9.7天)这三个节气;
延后趋势最明显的是大雪(延后6.5天)、秋分(延后6.1天)、寒露(延后6.0天)。
以增幅而论,春季第一,冬季第二。气候也在“与时俱进”,变暖是常态。城镇化的脚步,也是加速气候变暖的一个原因。
人们一方面要传承和发展古人认识自然规律的智慧成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认识气候的无常和变幻莫测可能带来的灾害,防灾减灾于未然。
注:表中的所谓提前或延后、“增温”,均是以1998-2007年与20世纪60年代之间的对比
什么样的天气是好天气?据东汉王充《论衡.是应》载:“儒者论太平瑞应,皆言气物卓异……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那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好天气——不早不晚,不多不少刚刚好。但是生活永远不只是如此的诗和远方。随着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过度开发,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由此而引发的各种不可控的天气灾害事件时有发生。
以下的几则消息都在警示人们,气候变化异常,人们更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去做事。
1.世界气象组织2023年5月3日发布的一份通报,今年晚些时候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正在增加。这将对世界许多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型态,产生与长期存在的拉尼娜现象相反的影响,并可能加剧全球升温。
2. 2023年7月31日,气象组织和欧盟委员会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的科学家们表示,7月的前三周是人类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三周,整个7月很可能会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七月,也是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月份。
3.中央气象台2023年07月28日16:06:27电:台风“杜苏芮”登陆后将北上,京津冀豫警惕极端降雨影响。
4. 据2023-08-01 “北京日报
从7月29日8时至8月1日7时,河北省邢台市赵庄乡梁家庄村的累计降水量达到惊人的1003.3毫米,两天下完两年的雨;华北地区降雨时间超过72小时……被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称为“极端”“罕见”的强降雨。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无常和极端的天气越发频繁,这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如今已经无须讳言气象灾害的时代,我们在敬畏自然的同时,直面极端性天气、气候带来的挑战,已然别无选择!
二十四节气——时间里的标点
我们的写作小组,在2023年5月9日立夏相遇,在小满中书写人物肖像;在芒种和夏至时节开启心灵散文的写作学习;在小暑、大暑的节气里书写影评,梳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即将到来的立秋时节,我们酝酿出自己的第一篇科普习作。这篇作品,仿佛一直在和着时间的节拍,它像是我自己的二十四节气的标点,镌刻在我的时间轴上。它的底色,稚嫩也罢,粗糙也罢,都是随着时间的脚步流淌。
就像我们每个人,读懂属于自己的气候——天地人和,顺应时间和节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引用资料或文献:
1.《二十四节气天地人和》作者唐志强(中国农业博物馆)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百度百科
3.《二十四节气志》作者宋英杰
4.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2023-08-01 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