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是个天生的懒虫。为了改变这一点,他开始研究各种习惯养成策略。
微习惯策略的科学原理表明,人们无法长期坚持那些需要动力和意志力来维持的习惯。而当人们无法长期坚持某项事情时,往往认为原因在于自己。归结于自己的意志力薄弱,自己不够聪明,自己太懒惰。但其实,问题并非他们自身,而是他们所用的方法。
不要自欺欺人,贪多嚼不烂;
满意每一个进步,增强信心;
经常回报自己,尤其在坚持完成一个微习惯之后;
保持头脑清醒;
感到强烈抵触时,后退并缩小目标;
提醒自己这件事很轻松;
有多余精力可以去超额完成任务,比如多做一个俯卧撑,而不是制定更大目标100个;
书中还提到了影响意志力的根本原因———自我损耗,自我损耗会受到5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努力程度、感知难度、消极情绪、主观疲劳、血糖水平。
正因为意志力受影响的因素太多,所以在培养好习惯的过程中依靠意志力才显得不那么可靠。
人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保证动力充足,也没有必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强大的意志力。所以,只要通过微习惯策略和行动,取得结果就够了。
微习惯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你需要每天坚持自己完成它。
微习惯太小,小到不可能失败。
正是因为这个特性,它不会给你造成任何负担。
而且具有超强的“欺骗性”,它也因此成了极具优势的习惯养成策略。
作者提倡从培养微习惯开始,通过不断完成微小步骤来获取正向反馈。因为超额完成任务的内心体验是非常棒的,可以给自己更多行动的动力。
微小步骤每次都有可感知的效果,而习惯需要靠坚持来培养,所以通过不断坚持微习惯带来改变,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培养好习惯的关键在于持久改变,而持久改变的两个关键是重复和回报。重复的结果是熟能生巧,这一点很好理解。回报是不断获得正向反馈和刺激,大脑会更愿意重复一件事。
大脑工作的原理,揭示了人们长期坚持微习惯的可能性。人们无法让改变的效果持久时,往往认为原因在于自己,但其实有问题的并不是他们本身,而是他们采用的策略。当你开始用微习惯策略教你的方法按照大脑的规律做事情时,持久改变其实很容易。
《微习惯》中提到:“大脑前额皮层的管理功能非常活跃,反应灵敏,但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意志力,基底神经节的自动功能不仅强大,而且效率高,它们能节省精力,无需持续监督,就能处理各种任务”。
所以,作者反复提醒,对待微习惯要耐心。微习惯策略效果很好,可是如果你在一个行为真正成为习惯之前就停止,继续添加下一组习惯,那么你可能一个好的微习惯也养不成。
已经成为习惯的信号有:
1、没有抵触情绪:该行为似乎做起来容易,不做反而更难。
2、身份:现在你认同该行为,而且可以信心十足地说“我常看书”或者“我是个作家”。
3、行动时无须考虑:你不需要做出执行的决定就能开始该行为。你不会想:“好吧,我决定去健身。”你会自然地收拾好行头并出发,好像到该运动的时间了。
4、你不再担心了:刚开始时,你也许会担心自己漏掉一天或者早早放弃,可当行为变成习惯后,你知道你会一直做这件事,除非出现紧急情况。
5、常态化:习惯是非情绪化的,一旦成为习惯,你不会因为“你真的在做这件事”而激动不已。当一个行为变成一种常态,它就是习惯了。
6、它很无聊:好的习惯并不会让人兴奋,它们只是对你有好处而已。你会因为它们而对生活更有激情,但别指望行为本身也是如此。
别再犹犹豫豫了,微习惯已经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现在,行动是最重要的!“开始做”是第一位的!把你的微习惯转变成“小的不可思议的一小步”,然后去完成它。
每天读一页书,或写满一个小卡片;
走路5分钟,或做一个俯卧撑;
每天背一个句子,或10个单词;
每天吃一个水果;
………
宏大的人生,从微小的习惯开始。轻松完成后,自我激励可以提高你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你无所畏惧,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