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与《资本论》的初次相遇与困惑
今年过年期间,在西西弗书店,为了能有个座位静心阅读,我购买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我的感受是晦涩难懂,阅读起来需要调动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那些深奥的理论。书中所涉及的哲学、数学、逻辑以及辩证法等内容,对我来说都显得非常抽象,以至于初期阅读后便搁置了,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水平还不够驾驭这本书。
求索之路:借助名师与哲学,逐步理解《资本论》
最近得闲,我又重新拾起了这本书。为了更好地理解其内容,我采取了新的策略。我先在B站上观看了复旦大学王德峰老师关于《资本论》的讲义,同时也在YouTube上参考了一些海外博主的解读。在阅读过程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其哲学基础,我又查阅了关于黑格尔的哲学、辩证法、绝对精神以及绝对物质等概念的资料。尽管如此,初期理解仍然有些懵懂。然而,正是带着这些再去阅读《资本论》,我发现书中的内容变得相对容易理解了。
核心思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今天的学习心得主要用于思考和反思。我开始思考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消费资料?在反思之前,我认识到“没有经过调查批评,就是在耍流氓”。过去的我,在没有进行充分调查,甚至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都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就针对社会现实问题,从情绪和道德层面进行理解和批判。现在看来,这种方式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我极力想要摆脱这种主观的情绪和道德视角,因为这样的视角往往缺乏客观事实依据,容易使人偏离事实,看不清真相,最终成为一个狭隘的社会人.
那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究竟有什么区别?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生产资料。传统的生产资料包括土地、机器、资源和劳动力。我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是公有制,而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是私有制。在这样的本质区别下,再去理解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相关政策就更容易了。政策的目的往往是保护生产资料,而谁拥有了生产资料,政策自然会向谁倾斜.
特征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私有制公有制
主要目标资本增值共同富裕
福利制度作为缓解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的手段旨在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缩小贫富差距
经济调控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计划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资本主义的福利悖论:剩余价值与社会调和
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待遇会非常好?”我的理解是,资本主义的核心是追求剩余价值,即货币的增值。这种经济模式必然带来贫富差距。本质上,这是资本与工农阶级之间阶级斗争差异和冲突的表现。资本为了追求更高的剩余价值,往往需要在劳动力上进行压榨或剥削。然而,剩余价值的实现本身是一个循环,剩余商品还需要最终的售卖,但被资本压榨的工农阶级往往没有足够的货币去消费。这是一个内在的悖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资本主义国家往往会建立工会,实行高福利政策,以解决工农阶级的消费能力问题,例如住房、医疗、教育和生育等方面的保障。这样做的本质是解决两个主要阶级之间的冲突,维持社会稳定。从生产资料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和高税收,本质上都是为了调节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所造成的贫富差距。这种差距会一直存在,只是通过一些政策进行调节。我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理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就像氧气一样,大家都知道氧气会让人衰老,但是又不得不呼吸一样,不呼吸会立即死亡,吸氧可以延缓死亡,但是最终的结局是一样的。”
计划经济的调控:所有制与目标的差异
那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如何调控计划经济的呢?我认为,本质上还是所有制的区别,立场不同,目标也不同。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基础,追求共同富裕;而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追求资本的增值。
所以,现在我能理解为什么中国有大量的国有企业,因为生产资料属于公有制,包括房子的产权是70年,现在看来农村的永久产权反而成为了稀缺资源。中国的经济目标是分配与市场调控相结合。这里面就涉及到了公平的问题,如何保证公平?从微观层面来看,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人际关系。如果用资本主义的那一套模式在中国可能就行不通。
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度,追求资本的增值,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就是政策的受益者。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可能更为直接和残酷,这里所说的比率并非世俗意义上的判断。
我尝试用更宏大的视角来理解这两种制度:“资本主义像是人之道,社会主义是天之道。”社会主义要解决公平的问题,但我感觉最终还是要依靠科技发展,通过体系和系统来解决。资本主义要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感觉也需要科技发展,例如通过机器人创造价值来弱化劳动力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主义体系下的某种“社会主义”概念,比如全民基本收入(UBI无条件基本收入不等于低保)。所有我对未来还是持乐观态度的。
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再生产的内在逻辑
一个社会的总产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这里又存在一个悖论:如果劳动者想要成为资本家,就需要尽可能地积累生产资料,这可以理解为积累货币或者技术。这就意味着需要降低消费资料的支出。但是,如果大家都这样做,没有人消费,整个经济就运转不起来,流通环节就会出现问题。如果大家都是资本家,那么谁去创造和被剥削以产生剩余价值呢?
我认为,由此便孕育而生了消费主义,以及对疯狂消费、“刚需”、各种形式主义和“奶头乐”现象的追求。这似乎是一种避免过度积累货币和生产技术的机制,都是资本所需要的。本质上,这可能是人性使然,因为创造和生产都是痛苦的,需要时间和精力去积累货币和技术,这必然会牺牲个人的娱乐时间。
我尝试用熵增和熵减的概念来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是熵增,但如果想要突破和改变,就需要做熵减的事情。所以,消费才是世界运转的核心,当没有消费时,就需要通过消耗来维持运转。这与道家所说的阴阳有相似之处。这真的很难,需要对抗很多固有的框架,所以那些能够站在顶端的人或家族都是人中龙凤。这也是为什么学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检验一个人的能力,能够考上985、211等重点大学的人,在忍受这种“熵减”的过程中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人,这背后是环境因素的支撑。这需要调动各种可调动的能量来打造“熵减”的环境,包括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例如“孟母三迁”是物理空间的打造,而阅读和思考则是精神空间的构建。
反思与超越:从情绪化批判走向理性分析
在撰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一位朋友提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问题:目前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但是为什么在这样的企业里会出现天价工资、不关心工人疾苦和权益,甚至还有腐败贪污等行为?这还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吗?我认为,经济形势是由经济内部关系实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和企业为了发展,是否也会遵循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逻辑?剩余价值的本质仍然是劳动力。但是,这里的劳动力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力,它还是资产的所有人,因为国有企业是公有制,这种所有权体现出来可能有些抽象,不是企业员工的个人所有制,而是全体民众的。也可以这样理解,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全体民众,雇佣的劳动力是企业的员工。作为所有制的主人,可能仍然会追求剩余价值,这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对劳动力的剥削。但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我相信情况会慢慢变好,内部的腐败和工人问题等都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现实意义:生产资料I和消费资料II:V=可变资产,M=剩余价值,V=不变资产
我重新审视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意义。马克思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再生产公式:Iv + m = IIc,即生产资料的可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等于消费资料的不变资本。这是一个再生产的循环。如果Iv + m大于IIc,意味着生产资料过剩,而消费能力不足。这就像国内发放各种消费券,以及鼓励购买家电和汽车等措施,都是为了解决生产资料过剩的问题。另外,通过出口、增加工资等措施,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政府也会出台其他政策来扶持消费产业。
反之,如果Iv + m小于IIc,意味着消费资料小于生产资料,这有点类似于一些非洲国家的情况,缺乏机械等生产资料,也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国内主要以消费资料为主,例如粮食和轻工业产品,所以这些地方的消费品可能比较便宜,但经济也相对较差,因为生产资料短缺,无法提高生产效率,剩余价值增长缓慢。
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经济循环问题,需要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视角去理解!在生产资料过剩的地方进行出口,在消费资料过剩的地方发展生产资料产业。回想80年代的中国,主要进口国外的生产资料,而到了20年代,中国则开始向其他国家出口生产资料,例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钢铁等。理解这个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经济的运行。
个体视角:现代社会生产资料的理解与积累
我对生产资料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什么是生产资料?它包含了哪些要素?我认为,生产资料包括材料、需求和时间。材料可以理解为可以自己支配的资源,这与之前的奴隶社会肯定不同。现代社会的“材料”可以概括为财、权、物,其中一部分来自积累,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精神层面包括知识和人际关系,物质层面则包括土地、矿产、机器等。本质上,这些都是价值交换的结果,用时间、精力和思考交换知识和社会关系,物质财富更是价值交换的体现,是汗水和鲜血换来的金钱和权力。这也是交换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需求是具有交换价值的,其核心仍然是价值,这里面涉及到人性,包括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如果进一步细分,可以微观到原子层面。高复购、低渗透的商业模式,例如瑞幸咖啡,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我本人原来对咖啡不太耐受,现在也几乎每天一杯。
时间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要素,材料和需求都是在时间的包围下进行的。
将这些理解映射到个人层面,我开始思考更多的是如何积累适合现代社会的生产资料。在我们的国家,生产资料是公有制,所以土地和房产可能不是第一选择。我的视角可以转向那些价值洼地的国家,例如拥有永久产权、法律稳定的国家,像马来西亚、泰国、阿根廷、塞浦路斯等,从百年的时间跨度来看,可能会很有意思。同时,自身的生产力、知识和社会关系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需要不断去创造和积累。此外,虚拟资产也是未来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例如粉丝,它代表着关注度和知名度。那些能够产生杠杆效应的工具,比如单反相机,也属于生产资料。以上这些都需要花费时间去积累。
结语:保持思考,洞察世界运行的规律
我认为,事物的发展需要时间和空间,不会一蹴而就,这需要全体人类的共同贡献,包括我今天写的这些内容。这既是当下存在的问题,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最后,我想反思的是,针对一些言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分辨和判断。这种判断没有绝对的对错,要从自己的调查出发,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在这样的规律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思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