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书,我大概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我的心理问题:是我的自我和本我产生了分歧与纠缠。
没有被压抑的冲动就难有灵感的火花。在情绪不好,心情压抑的时候,灵感就会迸发的快一些,而且很流畅。会写些诗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一位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人,我们也常常会说他是个自私的人:“他自己解脱了,一了百了,却把思念和痛苦留给了他的亲人和朋友。”
需要说明的是,人的选择遵循“对自己有利”的原则,是指一个人的行为起因,他期望选择的是利己。但其行为结果,即实际效果——外人的评价,则可能是利己利人,或是利己不损人,抑或利己损人,甚至是损己损人的。
这一段的观点我以前是没有看到过的,也没有听过,对我自己来说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客观的讲述,我比较认同。
自杀的人并不是因为脚下没有路,而是心中没有了路。就是因为心里没有了路,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以求解脱。放过他自己,也让其他人放过他,同时又让他人警醒。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都是一点一点积累成的,造成的结果。有时候这个影响不是一个人造成的,而是很多人。这其中的任何一个谁都不是无辜的。
我们为什么不能提倡个人获利呢?其实,只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人类是可以做到个人获益的同时,也让其他人受益的,比如,爱心捐助、保护自然等。遗憾的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太爱强化群体意识,而漠视了个体意识的合理存在。
合群不是美德,乃是需要;利己不是罪恶,乃是人性。没有必要时时刻刻都考虑合不合群的事情,合群就一定好吗?合群更多的是附和他人,没有自我。也在不停的消耗自己。那这样的合群我宁愿不要。没有必要为了合群而合群,看上去的合群,比谁都孤单。
不合群就一定不好吗?不一定。那就要看那个人是怎么处理了,对于很多不合群的人,不知道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和其他人合群,对于他们自身而言,也是煎熬的。硬是要合群,反而会弄巧成拙,变得更加难堪。
我们通常喜欢用善恶去评判一个人的行为动机,认为人受物欲驱使是一种邪恶,是不道德的。其实,人的欲望与道德本身并无联系,与道德有联系的是满足欲望的手段。
是这些手段,让人们喜欢用善恶去评价一个人。当欲望的需求越来越多,那满足欲望的条件和手段也会随着人的想法越来越多。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性良好,其中心理健康极为重要。有以下五种方式:
1.向他人倾诉
2.自我宣泄
3.读书抚慰本我
4.日记释放本我
5.投入工作 忘却烦恼(转移注意力)
自我解压
1.宏观地看问题
2.金钱是事业的副产品
有信仰和目标的人更坚强
相信是一种力量
对于心理健康的这几种调节方式,还是有效果的,这也是大多数人使用过并且有效果的方法。
还有这本书里大量的列举事例,有些观点比较矛盾,还很鸡汤,我不太喜欢,也不太认同。所以我是有选择性的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