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圈这个三字的中文词汇,应该源自英文comfort zone,在wikipedia查找comfort zone ,解释是这样的 “A comfort zone is a psychological state in which things feel familiar to a person and they are at ease and in control of their environment, experiencing low levels of anxiety and stress. In this zone, a steady level of performance is possible”。
紧跟而来的是这张图,黄色是舒适圈,圈内可预见的是稳定的表现,绿色是最佳表现区,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跳出舒适圈,给自己一些压力,而适当的压力可以让我们的表现变得更好。红色是危险圈,跳得太远步子迈得太大,很有可能与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驰。
这些定义即使对于没有学习过心理学人来说也不新鲜,很好理解,就我自己而言,从未在这个概念上给过自己任何思考的空间,直到上周开始正式上教练课,遇到的第一个思维挑战就是“舒适圈,真的舒适吗?”如此一个字面上看来浅显的问题,却引起了深度的思考。
舒适圈,并不是真的舒适,与其说舒适,不如说习惯。如果自己真的舒适,那为何还会有跳出舒适圈的需求和冲动呢?明明已经不舒适了,明明发现自己已经焦虑,易怒,情绪不稳,但还待在这个圈里。
在工作上,日复一日被动机械的工作模式是舒适圈,反正这样出不了什么乱子,工资照拿,业绩不差。看到其他同事积极进取,主动学习,有些羡慕,但又自我安慰“就算换种方式又怎样,说不定结果更糟,与其lean in,不如sit back。”
在生活中,反复无谓的刷手机是舒适圈,很清楚智能手机对自己的影响已经到了危害生活质量的边缘,但还是无法戒掉。每每下定决心看本书,刚看两页,想起淘宝有个快递是不是快到了,于是拿起手机,后果就是接下来一个小时就在手机的陪伴下度过。
在性格和思维模式的形成上,责怪原生家庭是个舒适圈,这样就可以不用付出任何努力去探索,即使发觉自己的行为习惯还有各种各样可以提升的空间,但想想网上看到的各种童年阴影和成年生活相关性之大的民科文章,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继续忽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舒适圈里不舒适,跳出舒适圈,面对的会是未知,挑战,风险,但跳出的过程和随之而来的回报才是真正的舒适,那就是价值感,成就感,精神上的舒适才是成年人最大的礼物。即使失败,也是充实的失败,和待在圈内是不一样的,圈内的不舒适感来源于自己给自己的无形枷锁,手脚被困住,而习惯性的无法迈出脚步,背后体会到的更多是空虚和茫然。
让自己走出舒适圈,我做了什么?做了一些,但做的不够多,因此决定再挑战自己一次。一个惯有的舒适圈是总用“没有准备好”作为理由来阻止自己进一步的行动,放在以前,在学习了教练模块一之后我是绝对不敢大张旗鼓的练习的,总希望再精进一些,熟悉一些再说。而何时才能让自己满意呢,很可能是never。
而现在,我会鼓励自己积极迈出步伐,也许我的举动就能帮助到别人也说不定呢,我对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和家人发出免费教练邀请,我希望运用我学到的全部知识给你支持,进行一对一教练,如果你有任何目标,困惑,思绪,行动计划想要梳理,我都愿意协助。
我想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黄金,而我希望能帮助你看到身上的金子,更能挖出你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