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chunk(module 的集合)在 webpack 解析的依赖图中以父子关系联系起来的。最初CommonsChunkPlugin
被设计用于 chunk 之间避免重复依赖,但是性能远远不是最优解。
在 webpack 4 中,内置了ChunkSplitPlugin
用于替代CommonsChunkPlugin
。
以下基于官方 demo进行梳理,将主要的数据结构结合图示和个人的理解进行总结。
揭开此插件的设计思路和源码神秘面纱
思路
准备
在梳理之前建议先了解一下 webpack 内部基于 tap 事件流架构。
以及 Chunk(
观察 demo 中文件结构,可以简单得出以下结论
- 共有 7 个入口文件 a ~ f.js,也就是最少七个 chunk(分别通过索引 1 ~ 7 来表示)
- 共有 14 个 js 文件,则共有 14 个 module
- stuff/*下的 s1.js~s8.js 和 node_modules/m1~m7.js 之间是没有相互依赖的
插件被注入在 compiler 的thisCompilation
的 tap 事件以及 compilation 的optimizeModules
的 tap 事件下
thisCompilation:Executed while initializing the compilation, right before emitting the compilation event.
optimizeModules:Call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odule optimization phase. A plugin can tap into this hook to perform optimizations on modules.
为了方便后续调试和梳理,特意将 demo 的 14 个文件之间的依赖关系整理出来
[图片上传失败...(image-17842f-1609774367116)]
分别将 7 个入口文件 entryPoint 按颜色区分开来,箭头指向为依赖关系,橘黄色的区域为经过
ChunkSplitPlugin
生成的newChunk
以及将执行前的所有 Chunk 快照
[图片上传失败...(image-afe7ac-1609774367116)]
./webpack.config.js
module.exports = {
// mode: "development || "production",
entry: {
pageA: "./pages/a",
pageB: "./pages/b",
pageC: "./pages/c",
pageD: "./pages/d",
pageE: "./pages/e",
pageF: "./pages/f",
pageG: "./pages/g",
},
optimization: {
splitChunks: {
chunks: "all",
maxInitialRequests: 20, // for HTTP2
maxAsyncRequests: 20, // for HTTP2
minSize: 40, // for example only: chosen to match 2 modules
// omit minSize in real use case to use the default of 30kb
},
},
};
前置逻辑
在插件分析整个依赖图整理 module 之间的重复依赖之前,进行了大量的额外的优化,通过空间换时间,将大部分数据状态缓存起来,
以下就通过代码顺序和逻辑一步步进行剖析。
chunkSetsInGraph
通过遍历 14 个 module,分析 module.chunksIterable 被依赖的 Chunk,通过 Chunk 的索引整合成 key 值指向 Chunk 的集合,类型为Map<string, Set<Chunk>>
[图片上传失败...(image-b3db48-1609774367116)]
例如:遍历到 m1 时,该模块被 Chunk1 和 Chunk2 以及 Chunk3 引用,则如图所示 "1,2,4"->set<Chunk>{Chunk1,Chunk2,Chunk3}
。
当遍历到 m2 时,发现改模块也被 Chunk1 和 Chunk2 以及 Chunk3 引用,"1,2,3"已经被缓存,则跳过继续遍历
chunkSetsByCount
对chunkSetsInGraph
进行遍历,将chunkSet
通过 length
聚合。类型为Map<number, Array<Set<Chunk>>>
[图片上传失败...(image-2085c0-1609774367116)]
中推入 key 值为 2 指向[{Chunk1,Chunk3}]数组。
当遍历
combinationsCache
对所有的 ChunkSet 进行遍历,将 ChunkSet 及它的子 Set 进行聚合,通过聚合中的 ChunkSet 最大 key 进行引用。类型为Map<string, Set<Chunk>[]>
[图片上传失败...(image-baf9b6-1609774367116)]
例如:遍历 chunkSetInGraph
,当 key 值为1,2,3
时,指向[{chunk1,chunk2,chunk3}]
,同时后续遍历中将所有 subSet 推入,最后"1,2,3"
指向[{chunk1,chunk2,chunk3},{Chunk1,Chunk3},{Chunk1},{Chunk2},{Chunk3}]
selectedChunksCacheByChunksSet
所有的 chunkSet 对应的不同的配置过滤后的结果,基于 webpack.config.js。类型WeakMap<Set<Chunk>, WeakMap<ChunkFilterFunction, SelectedChunksResult>>
在我们的 demo 中chunks: "all"
的配置,所有的filterFunction
都是const ALL_CHUNK_FILTER = chunk => true;
,所以SelectChunkResult
都是 chunkSet
本身
[图片上传失败...(image-81589e-1609774367116)]
核心
基于以上的生成的缓存数据,接下来就是开始生成最重要的数据结构chunksInfoMap
,同时遍历这个对象剥离出新的 Chunk 并且在 ChunkGroup 中建立联系。类型Map<string, ChunksInfoItem>
,ChunksInfoItem 类型为{modules,cacheGroup,name,chunks,chunksKeys,blabla...}
对 modules,combinationCache,以及 cacheGroups 进行三层嵌套循环找出每个被依赖的 module 的重复 chunk 关系(可以尝试对照第一张图逆向推导)
cacheGroups 是中间数据, 遍历每个 module 时生成的配置项,主要用于区分 module 的类型用于过滤
例如:在chunk:all
的配置下,module 默认存在配置{key:normal,minChunk: 2}
,但是node_modules/*
下的 m1 ~ m7 除了默认配置额外{key:vendor,minChunk: 1}
例如:遍历到 m1 时,存在两个 cacheGroup 配置项[{key:normal},{key:vendors}]
,且在 combinationCache 被{chunk1,chunk2,chunk3}
及子集[{chunk1,chunk3},{chunk1},{chunk2},{chunk3}]
依赖。所以基于 key 值分别推入 7 条数据(另外 3 条由于 vendor 的 minChuck 为 2 被过滤)
[图片上传失败...(image-e02411-1609774367116)]
最后对chunksInfoMap
循环检索
在每次循环检索,推出优先级最高的ChunksInfoItem
(通过 name/path/chunks.lengthd 长度等等)。
通过校验后,使用compilation.addChunk
生成一个 newChunk,并且GraphHelpers.connectChunkAndModule
将 newChunk 注入 Graph 中,并且通过chunk.removeModule
移走旧 chunk 中 newChunk 中的 module。
直至 chunksInfoMap 为空
注意:进入下一次循环前,会将剩余的 ChunksInfoItem 的 module 进行清理,已被封装进入 newChunk 的 module 移除,如果 ChunksInfoItem 的 module 为 0,则这个 chunkInfoItem 被 delete
总结
webpack 极大的解放了前端工程化的劳动力,一个插件中的逻辑都能给予我们大量的启发,并且对于阅读知名的开源项目,源码结构也确实十分严谨和美观,收获颇丰。
由于 demo 比较基础,插件中很多边界情况并没有涉及到,但是主流程梳理的比较完善。
研习大佬的代码,就像阅读一本著作,虽然很痛苦但是却很享受~
作者:洪春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844903823840919565
来源: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