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梁晓玲船长的成长航线上跟几位优秀的教练聊天,一起探讨有关“如何提高孩子的自主性”的话题获得了一些灵感,孩子们缺少空间,缺少被尊重,自己的自主意识一点点被父母消磨殆尽,不信请看下面的场景
场景一
孩子尝试自己吃饭
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可爱孩子小A第一次坐在了私人订制的餐椅上,摸摸这,瞧瞧那,挪挪屁股,挺挺腰,观摩爸妈那么久,今天是要给我大显身手的机会了吗?哇!这就是碗,摸上去硬硬的,敲敲有声音,咬一口试试,而且我的手可以放到里面去,真好玩!之前妈妈总是用这勺子把美味的事物送到我的嘴里,我来试试,咦,怎么摇摇晃晃碰到了鼻子,呀!倒嘴外面了,这东西不好用,还不如手抓方便,真好呀!这是我自己在吃饭,我可以让手听我的指挥把饭送到嘴里,哈哈哈哈
“看你把饭抓的到处都是,脏死了,拿过来我喂你,你别动了!你不可以这样!”
小A:妈妈为什么抢走我的勺子和碗,我不能自己吃饭吗?好奇怪
场景二
孩子尝试自己洗手
一周八个月的小B,解锁了新技能开水管,每天爸妈都会给我洗好几次手,水管太高,我可以试试踩在凳子上,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拖来了凳子,自己爬上去,往上扳开关,哇!水!凉凉的,再来点香皂,我搓我揉,手张开放在水流当中,怎么都流下去了,我抓不到它,都到池子里来了,我摸摸拍拍……
“看看把衣服都弄湿了,怎么这么淘气,还蹬那么高!多危险呀,你不可以这样!”
小B:妈妈这么气愤,不让我自己洗手,我不能这样?
场景三
孩子尝试自主创作
小C上幼儿园了,今天心情好,就拿起彩笔在纸上画起了只有自己能看懂抽象画,在小C全身心投入到创作当中时,不知什么时候就站在身后的妈妈急切的说:这是太阳吗?不对,画的不对,太阳应该这么画,说这就夺过小C的笔,规规矩矩的画起来,“这是大树吗?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应该这样……这个也不对……这个也不对……”
可怜的小C,心情瞬间由阳光灿烂转入阴雨连绵,我的不对吗?不好玩,不想再画了……
场景四
小D上小学了,一进家门妈妈就很急切的连续发问:今天上课学到了些什么?都听懂了吗?记住了吗?今天有没有考试,考的怎么样,有作业吗?赶快去写作业,先写数学,再写……
小D:妈妈问了这么多关于学习的问题,学习对妈妈来说很重要吗?我还没想好先写什么,妈妈说让我写数学,那我就照做好了
……
几年之后
小A:
“慢点!过来再吃两口”只见妈妈一手拿着勺子,一手端着碗,紧跟在小A身后喊着,还略带抱怨“你看看人家谁家的孩子都是自己吃,你看看你,这么大了还让喂。”
小B:
“妈!过来帮我洗手,我的筷子呢?”
小C:
这道题我不会,就算我绞尽脑汁的想出了答案,那也是错误的,我等老师来告诉我答案
小D:
妈妈还没说让我写什么作业,我先玩会,一会再说,反正妈妈不在家
……
父母奉行这自己说了算,给孩子规定各种条条框框,直到孩子“成功”’的被自己塑造成没有没有主见的孩子,当孩子表现出例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迷恋游戏,厌学等行为时,家长却会掉进问题的坑中,无法自拔,从未想过孩子行为背后深层的原因。
父母一直在侵占孩子的空间,直至成功的占领孩子的领地得意洋洋的在那发号施令的时候,从未考虑过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需要被尊重,被看见,被鼓励,被引导。
一直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你却在用实际行动一点点的扼杀孩子的兴趣。剥夺他的自主权。为了孩子有更美好的未来,请掌权已久的父母们,适当的放权,把本属于孩子的权利还给他,给他一定的空间,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