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以最早在这块土地繁衍生息的谢姓而取名的村庄叫谢村,它是我的家乡。近几年我随女儿身居异乡,家乡的芳香久而未闻。去年暑假,我和一个阔别家乡四十多年的姑姑相约,脚踏家乡。
谢村离岑溪市只有五、六公里,依山傍水,美丽富饶。村前,是一条河,叫义昌江,由村东偏南向西偏北的岑溪市区缓缓流去。河水清澈明亮,平静如镜。岸边是一片茫茫的稻田,平整肥沃。暑期正是收割季节,金黄色的稻浪高低起伏,一浪推一浪,稻香弥漫整块天和地,我和我姑深深地深深地吸吻着家乡浓浓的芳香。正是这片沃土,让谢村人在那缺吃的年代也有饭吃有余粮卖。所以村里的大姑娘都不愿意外嫁,外村的大姑娘也盯着机会把自己的姻缘托付谢村。
村后,是苍翠的群山。山浪峰涛,层层叠叠,连绵不断。九条优美逶迤的山岭次第地向天边延伸过去,犹如一条条酣睡的巨龙,故谢村有九龙之说。山间流出的一股股清泉顺着低洼的山谷慢慢地汇集,潺潺地流过村庄,灌溉着村前千亩良田,滋养着代代谢村人。现在谢村人凭借九龙美名,开发了个九龙山庄。这山庄座落在群山之中:玻璃桥、木头桥、钢丝桥横跨山水之间,山水互映;片片荔枝林挂着火红火红的荔枝果染红整个山头,美不胜收;山脚下游泳池、动物区、美食店游客络绎不断,赞不绝口。这是一个集田园风光、生态养殖、户外拓展为一体的生态园,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姑像小孩般地蹦起来“太美了太美了,生我养我的家乡竟让我感到如此的陌生。"我姑沉醉了。
“姑,走吧,我们还没进村呢"。
谢村人杰地灵,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有360多年历史的古城。1652年岑溪城被明朝残余势力攻占,清朝治吏只好撤出岑溪城在谢村修筑了一座城池作为办公地方。城池东西南北各一个城门,城门高二层,二层阁楼供士兵守卫放哨用,城墙外有百多米宽的水塘作为护城河。现在四大城门虽没了当年的壮观,但依然引人注目。
我们的老屋在东门,我们顺着一条用青砖石板铺成的狭长且左拐右弯的小巷向老屋走去。纵横交错的小巷仿佛还在飘散着古城淡淡的烟火,巷两边的清代建筑物残垣断壁,斑驳的墙面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记。岁月抹去了它的容颜,尽显沧桑。我们的老屋也不例外,我姑站在长满青台的天井,抚摸着绿绿的青草,也许正在追忆童年时光。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城里的狭窄小巷已适应不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需求,很多人都在古城外交通方便的地方建了新房,古城基本是人去楼空。但这座已有360多年历史的古城仍在默默诉说深厚文化和历史传奇。
高大夫庙,岑溪四大祠庙之一,是后高族人为奉祀入岑始祖高熊徵而建。祠庙门额上书“高大夫庙”,左右楹联‘官声传两浙文献重三江’。高熊徵在康熙年间,他因组织率领乡兵协助官军抗击入侵岑溪的吴三桂叛军有功,并献出《平滇三策》,经广西巡抚彭鹏荐举,康熙皇帝召见后,特把他从七品知县跃升为三品的两浙盐运使,是岑溪封建历史上官阶最高的官员。他死后,皇帝又诰赠他中大夫,故其祠称大夫庙。祠庙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头座、二座为大厅,中座后座为神殿。在大厅的墙上还贴着高姓历史名人。
高致嵩,抗日阵亡国民党将领陆军八十八师二六四旅少将旅长。在保卫南京战中,率部奋战六昼夜,反复肉搏,歼敌甚多,终因内无弹粮外无援兵,高致嵩及以下六千多名官兵英勇壮烈殉国。高致嵩牺牲时年仅39岁,后国民党中央政府追晋他为陆军中将。
高伯龙,当代物理学家,激光陀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和他的团队先后完成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全内腔绿光氦氖激光器"和“环形激光器”,还有多种型号的激光陀螺,为国家为国防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清朝、民国、新中国成立高家都出了名人,我真为高族有这样的前辈而自豪。2011年11月岑溪市人民政府已把高大夫庙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高致嵩、高伯龙纪念馆也在筹划中。
脚踏家乡,人文风光一览无余。清绿义昌江,郁葱九龙山,狭长青石巷,传奇大夫庙都在倾诉那些古老神秘的往事和颂扬那些为国守土的壮举。而古韵又与今天的新农村、新庭院、新风气、新面貌交相辉映:这片土地将列入岑东新区;一条巨龙一一南深高铁将从九龙山前穿过;象大鹏展翅状的岑溪高铁东站将与谢村结缘。谢村,我为你的悠长、传奇而自傲,更为你的灿烂向荣而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