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人类简史》,里面有个点说:纵观历史,记录下来的都是极少数人的故事。农耕社会绝大部分人都是在进行耕地,而正是这极少数人不耕地,才能推动政治文化艺术的发展,领导大多数人来进行发展。
细想之下觉得甚有道理。上帝是公平的,每个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时,如果你的时间全部用来种地满足温饱自然无暇顾及其他。也许正因如此,如今的社会才会出现各种分工,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如果爱因斯坦牛顿都把时间花在种地上,我想现在的科技就没有这么发达了。如果乔布斯都把时间花在穿衣打扮上,那现在我手中可能就没有这么好用的手机了。
但是这也是个矛盾的话题。人人都希望自己是全才,什么都会。这个想法也不知是谁传递的,好像承认自己某方面不行是件很丢人的事。好像从小到大我们都希望成为最好的那一个。于是拼命去学习各种东西,但是学了一堆却不感兴趣,不是真正喜欢,过程也让人觉得痛苦。我们太在意自己没有的,而忽略了自己拥有的,这是一种惯性的思维模式。
昨天刚订购了一个英语课程,老师一只在强调,你会100个单词你就不停的用这100个单词。语言是一种工具,只要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就行,不要管口音,只要你敢说。她还用婴儿举例子,婴儿学习语言就是各种琐碎的重复,从哑巴到结巴,再到流利的过程。自从宸宸生下来,我对很多事情的认知和看法都发生了改变:
1.认清客观事实,你能做的只是改变自己,进而影响身边的人和事情的走向。
2.观察是一种能力,让自己慢下来,细细体会品味生活。观察后对信息进行整合得出有用的信息。
3.哪有什么天生如此?所有的天才都是主体的兴趣+周围环境人事的合理引导+大量的练习。技能、工具的使用都是这样。只有擅长与否,没有学不会的东西,如果有那就是方法没找对。
4.有过去才有未来。过去塑造了现在的你,当下成为未来的过去。过去不可追,未来摸不着,你能把握的只有当下。过往不恋,当下不贪,未来不惧,这是我希望一直保持的对生活的状态。有段时间特别纠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也许现在我已找到答案。
5.周期性。小学的时候喜欢画画,后来家庭原因停止,高中又学了大半年,然后停止,现在经常也会带孩子画画。虽然画的不是很好,但是一直在做这件事,只要持续不断的在做,最坏的结果就是大器晚成。而且我对画画的定义也有了新的认识:化妆也是画画,环卫工人也是在画画,只是媒介载体不一样,对象不一样。由狭隘变的宽广也是一种进步吧。
6.关于学习成绩不能报太高期望。为人父母必为之计深远。相对于学习成绩来说教会孩子人生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更佳重要。将读书的这十几年放到人这一辈子中又占多大的比重呢?250万年前就有人类了,区区十几年放进历史里也就是一粒沙子丢进海洋罢了。
暂时总结这么多。记录下来给未来的自己,希望当自己变得浮躁时能回首看看吧。或者以后读给宸宸听,让她多些生活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