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镇江最早的印象,源自孩童时父亲的口中。那时的父亲年富力强,管理着一家乡镇企业,经常出差到镇江办事。父亲一生好酒,最喜与他的三五好友在酒桌上高谈阔论外面的世界。
我出生在高淳县辖下一个偏远的十八线小山村。那时的我,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离家三华里的街镇。父亲口中的镇江,于我而言,那是绝对令人魂牵梦萦的人间仙境。
镇江是公元1113年宋代(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润州为镇江府时才有的。据说,当时统治者认为镇江的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镇守江防之地,故取名镇江。镇江之名至今已沿用了800多年。
那时,镇江地区远比现在范围广,下辖镇江市及丹徒、扬中、丹阳、武进、宜兴、金坛、溧阳、江宁、句容、溧水、高淳1市11县。
父亲说:镇江名城出名食,镇江“三怪”更是大名鼎鼎——“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煮锅盖。而其中,他每去必吃的当数“锅盖面”。
父亲还给我讲锅盖面的故事:相传,锅盖面做法源于清朝。乾隆下江南时,到镇江张嫂子面店吃面,张嫂子由于紧张,忙中出错,误将汤罐上的小锅盖打翻,撂到面锅里。没想到,煮出来的面条却别有风味。乾隆爷吃的很满意,锅盖面从此盛行起来,传承至今。
仿佛是眨眼之间,几十年时光从指缝间匆匆流逝。我也早由当初穿开裆裤的小黄毛丫头,变成了满脸沧桑的油腻中年妇。而此时,父亲也早已永远离去。
这些年,看过祖国的山山水水,也领略过一些异域风情。一日梦回,依稀又见父亲坐在酒桌上喝酒高谈。一梦醒来,忽然很想去看看,儿时父亲口中的镇江。
1.
南京到镇江,高铁距离只需20分钟,屁股还没坐热,列车就已抵达镇江站。
坐上出租车,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出租车司机打听,哪家锅盖面最好吃?师傅径直把我拉到了位于大西路的这家面馆。他说,这是镇江市民最喜欢吃的面店。
虽说快接近十点,店里依然是熙熙攘攘的食客。只见那沸腾的大锅里果然漂浮着一个小锅盖,白色的雾气里翻滚着长长细细的面条。
十几分钟后,一碗热气腾腾的长鱼腰花锅盖面就端到了我的面前,另外,我还要了一份“不当菜的肴肉”。
我挑起几根面条,吹了吹,吸溜进口里,细细品味起来。面条不烂不面、爽滑而有弹性,配着熬制的酱油葱花等作料,香甜鲜美。
肴肉,看上去卤冻晶莹,尝一口酥香可口、肥而不腻。我一边低头吃着,一边心里默念:果然不负父亲当年孜孜不倦的吹捧。
2.
吃完面条,顺着大西路向东,步行20多分钟,就来到了“西津渡古街”。
西津渡古街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
随着现代科技进步,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西津渡逐渐淡化和削弱了作为渡口的功能,但是它活化石般的风貌却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西津渡古街的文化内涵在于它的津渡文化、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
徜徉在青石板路面,两旁是青砖黛瓦,女儿墙上自然垂落下各色绿植,令我不禁驻足,抚弄一番。
3.
镇江市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现在的馆舍落成于1890年,占地70余亩。
她西依云台山麓,北邻浩荡长江,东毗西津渡古街,是英国在中国沿海沿江建造的最早的领事馆之一,共5幢,建筑风格为东印度式。她依山傍江,错落有致,虽经百年风雨,但风姿依旧。
1858年6月26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镇江辟为通商口岸。1864年英国开始在云台山上建筑领事馆。
1888年初,镇江洋捕殴毙华人,群众愤怒焚毁了领事馆及巡捕房等。清政府屈服侵略者,
1889年重建,于1890年竣工。现存旧址就是当时重建的建筑。
办公楼开放,游客可以免费进入参观。内部有大小房间18间,修缮后部分进行了场景复原。
楼上楼下分别有会客室、会议室、休息室、领事办公室、领事助理办公室等,复原了其维多利亚时期英国领事馆的内部陈设。
这间房内,布置有镇江英租界和镇江英国领事馆的背景介绍板,成为《镇江英租界》陈列室。一幅幅黑白老照片,讲述了国弱民穷之日,不堪回首的历史过往。
更多精彩,期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