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我们都知道李白、杜甫的文章好,但是未必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大唐诗圣”,那些他文章背后的故事,杜甫究竟经历了什么,才写出动人心魄的的文章与诗歌?
一、出生
杜甫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出生于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是奉天县令,母亲在河南巩县生下他,不久后就过世了。家庭宽裕,生活没有什么负担,杜甫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杜甫冰雪聪明,生下来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诗歌创作方面更是沿袭了祖父的优良血统,七岁就可以作诗咏凤凰,可惜受当时条件限制,今人已经见不到这首诗歌了。
杜甫是个晚熟的人,十五岁的时候还像个孩子一样上树摘梨摸枣,在长大一点约莫十九岁,在家待得无聊,就背起行囊要出去看看,于是开启了游历名山大川之旅。
二、仕途
开元二十三年,杜甫二十四岁,参加乡贡,第二年又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是结果不理想,落第了。这并不影响杜甫考试的决心,一边游历山河大川,一边准备科举考试。
杜甫三十二岁的时候,遇到了自己的偶像李白大诗人。两人相谈甚欢,在一起旅游,讨论仕途,相互赠诗,给杜甫留下深刻的印象,日后杜甫还写诗怀念这段时间的相遇。
杜甫三十四岁的时候,精心准备了一番,想要在科举上一展宏图,参加了玄宗组织的特招,不料想这一年宰相李林埔愚弄皇帝,说这次考试“野无遗贤”,让所有人都落榜了,包括杜甫本人。
为了实现杜甫做官的理想,他不得不行走在权贵之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过着贫困的生活(此间杜甫的父亲去世了,就没有经济来源了)。
这一年杜甫四十岁左右,唐玄宗举办了三场盛典,杜甫便接连写了三首赋献给玄宗,玄宗看了觉得不错,让他等着分配官职。本以为时来运转,终于迎来仕途,结果一等就是四年,被分配到“河西县蔚”这样的小官。
结果杜甫没做多久,工作刚步入正轨,又逢乱世,安史之乱爆发。一家人匆匆逃难,历经千难万险将家人安顿好之后,他在乱世中独自踏上征途,打算投奔新继位的肃宗皇帝,报效祖国。
上路没多久,就被叛军抓了一个正着,押回沦陷的长安,整整一年后才逃脱。投奔肃宗皇帝的杜甫得到赏识,肃宗亲授他左拾遗,但是因为营救房琯触怒肃宗皇帝差点蹲大狱,被贬为华洲司功参军。
52岁时,受人举荐,在成都获封检校工部员外郎,这也是杜工部的由来,检校的意思是虚职,做的工作是严武的参谋。这是杜甫一生中最高的职位,后来辞去了官职,在他五十四岁的时候,开始了流浪的生活。
三、抱憾而终
没有了经济来源的杜甫,生活更加艰难,杜甫一家举家搬迁,四处颠沛流离,经常饥肠辘辘,一家人四处奔波。行至夔州,杜甫病痛缠身,无力前行,在此待了三年。五十多岁的时,已经深受肺病、风湿、风痹等疾病侵袭,耳聋齿落,风烛残年。
时局依然混乱动荡,杜甫投靠无门,归乡无望,一家人以船为家,在江河之上困顿飘零,“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命运从未轻饶杜甫,虽然杜甫有一肚子的诗词歌赋,但可惜无用武之地。
五十九岁,杜甫带着无限的遗憾在洞庭湖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