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
这本书是一本很薄的小册子,八十九页的正文竟然有三十二页四五百份的参考文献,可见其内容之精炼,对于门外汉的我,读起来十分费劲。但是,我还是硬着头皮,一句一句读了下来。这本书整体在探讨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关系,以及发展过程和修正方向。这是继《正义课》之后,第一次接触到此类专著,句句值得深思,读书摘要如下。
第一章:经济行为与道德情操
经济学有两个重要的根源:伦理学和工程学。所谓工程学方面比较容易理解,即为其常常简化人类行为、排除人类的友善特征,用工程学的方法进行经济学研究;对于伦理学方面,经济学必须尝试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人应该怎么活;第二,关于社会成就的判断。经济学并不仅仅和获得财富相关,更和财富背后的更高的追求相关,因为每一个人都不是仅仅为了钱。
伦理学和经济学的分离所造成的损失是双向的:对于经济学来说,没有伦理学,很多经济问题的分析过于片面和牵强;对于伦理学,忽视经济学的方法,无疑也是一种损失。
经济学常常假设人们的行为动机就是自利的,而忽略其他美德的作用,在经济学家眼中,这叫纯粹的内部一致性理性。但是,自利是否即意味着理性行为?明显不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很大一部分决定是考虑了其他美德的。更深入的说,人们的自利行为是由现实导致的,而不是理性导致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会按照自利来行事,同时,也不意味着自利和某种周全考虑之间存在必然的矛盾。这就涉及到,一个团体为了整体的利益要求每一个个体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
很多经济学家曲解亚当斯密的观点和论述,认为亚当斯密是自利假设的支持者,其实仔细分析亚当斯密的文章,可以看到其对于贫困、人性、互助等问题是有很多自己的看法的。他反对控制贸易,但是对于贫困的解决,他支持政府涉足。
第二章:经济判断和道德哲学
福利经济学最开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效用比较,从而对于社会整体效用进行分析。但是,后期伦理学的发展,导致福利经济学拒绝效用比较,仅剩的准则为帕累托最优,这是一种社会状态,当且仅当不减少其他人的效用就无法增加任何一个人的效用时,这种社会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只考虑效用方面的效率,而不考虑公平上的效率。因此,福利经济学越来越狭窄。
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在一定条件下(尤其是不存在外部性影响的情况下),每一个完全竞争的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同时,每一个帕累托最优的社会状态也都是相对于某一个价格组合(和某种资源的初始分配)的一个完全竞争的状态。
从效用比较到帕累托最优,即使我们假定这是合理的,但是其前提是初始资源如何分配,因为不同的初始资源分配意味着不同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福利主义观点:对事物状态的伦理考虑和评价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东西是个人效用。批判意见:忽略了其他意义上的个人福利。人具有二元性,一为主观能动,对于责任、义务、价值的实践,二为福利追求。但是,在纯粹自利动机理论中,二元性消失,因为仅仅存在福利追求。
重视个体的主观能动,并不意味着只要是个体重视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也不意味着个体重视的东西都具有个体所认为的那么多价值,而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个人福利,深入到个体的价值观和信仰中。同时,我们不仅需要关注人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还要关注他们获得有价值东西的能力。
主观能动和福利联系(一方可以影响另一方)有区别(各自有各自的重要性)。功利主义的失败就在于其没有很好地区分这两者,仅仅关注福利部分。
仅仅用欲望满足程度来衡量一个人的福利是有局限的,比如穷人和富人对于同样的事物的满足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仅考虑满足程度,很可能间接地降低穷人的贫困程度。福利并不是唯一有价值的东西;效用并不能充分的代表福利。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用一个人的自由来代表其利益,而不应该用一个人的自由所得到的东西来代表其利益。这就意味着权利、自由的重要性。而对经济学“工程学”方面过分重视,是对人的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忽视。
为什么预测经济学可以影响福利经济学,而反之不行呢?可能的理由如下:福利经济学强调“功利主义”,即社会效用的最大化;预测经济学强调“利己主义”,个人福利的最大化。这本身是矛盾的,但是,如果假定:帕累托最优正确;福利经济学假设(没有外部性)正确,那么利己主义就可以实现功利主义,也就是说预测经济学可以影响福利经济学。但是,福利经济学却没有这样的桥梁对预测经济学进行影响。
我们拥有追求自利的权利,但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用自利行为来行使这样的权利(比如,我喜欢iPad,但是我不能偷别人的)。
积极的自由:去做……的自由;消极的自由:免于……的自由。
第三章:自由与结果
就一个人而言,可以有四类不同的相关信息:“福利自由”,“福利成就”,“主观能动自由”,“主观能动成就”。经济学常常将其简化为只有福利成就,简化的过程为:认为自由仅仅是工具,所以只计算成就;认为主观能动就是为了追求自利,因此只考虑福利。
在囚徒困境中,有一种“严格占优”,即不管对方选择什么,这一策略都是是我目标最大化的。因此,一般来说,在有限重复的试验中,不会出现合作的情况。但是真实的试验中,往往会出现合作情况,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了成功的相互依赖性。任何的行为都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虽然别人的目标一般不会归入到我们的目标之中,但是,由于对相互依赖性的一致认同,我们会出现某种特定的行为准则大家共同遵守。
经济学所说的“效用最大化”或者“福利最大化”,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努力最大化地就是其目标,因为他会考虑什么可以当做可以控制的合适变量,什么是可操作的控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