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小时天才理论,想必很多人都听过,但你知道这个理论是避重就轻吗?
看《刻意练习》一书序言,书中驳斥1万小时天才理论的不科学和不严谨,并提出了长时记忆。
当看到建立知识体系和模型,能大大提升学习和练习效率时,我突然意识到,没错,是这样的!
我立刻回忆起我学习理财知识的经历。
大学一个学期,看了很多,真的是很多,好几十本的理财书籍,但自己并没有建立起太多有效的知识体系,而都比较片面。
直到在投资公司待了半年后,知识储备才有了一些进步。特别是后来跟随陈老师学习,我才建立了很多知识的架构。
现在想来,原因就是我在无形当中建立了一种知识模型。这种架构和模型的好处毋庸置疑,可以让你的学习事半功倍。也可以让你接受新的知识时不断层,有一个栖身之地。
比如,在我了解到投资的分类,主要分为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时,再看市面上所有的投资项目或者产品,就有了一个大概的区分。
从客观的属性来讲,债权投资主要风险点在债权人身上,所以考量因素是借钱主体,相对于来说,风险较低,收益也不高,提前有个约定。
而股权投资,顾名思义是自己占股,风险的收益都是自担,最大的风险是项目本身风险,一旦失败,有可能血本无归。但有可能获取超额收益。
有了这样的区分,当我们在错综复杂的金融市场选择投资品种时,是不是首先就可以做一个大致的分类,再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去匹配。
很多普通人投资失利,就是由于错把股权投资当作债权投资,或者弄错了债务人。
比如很多人迷信银行,在银行买理财产品,以为是银行要做担保或者兜底。但实际上很多产品银行只是代销,你签的认购协议上,钱借给的是项目融资方,责任跟银行没有半毛钱关系。
如果稍微理解债权投资的属性,就知道先去识别谁是债务人,你把钱借给了谁。而不是因为在银行买的,就以为是跟存银行一样,有银行给你兜底。
而且,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后,银行允许破产,个人储蓄最高赔偿50万,意思就是,要是银行破产,50万以上不赔。
当然,破产不破产这个事我们不去讨论。我们要知道的就是,从客观风险层面看待,即便是银行储蓄,也面临着本金损失的风险。
你看,一旦建立起了这样的知识结构体系,那学习市面上新的投资品种时,是不是更容易理解和归类了?
拿资产配置这个概念来说,目的是将投资分散到不同风险的地方,而有些人没有这个知识体系,就会错误地认为,我只要把钱多投几个地方,就是分散投资了。
比如,之前很火的网贷平台,很多人就会放在不同的平台,总觉得这样就降低了风险,做了资产配置。
实际上呢?
同一种类的投资标的,面临的风险大体相同,除非你只考虑道德风险,总不会投资的所有平台同时倒闭跑路吧?
对于刻意练习的建议里,我觉得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很是重要,这会大大提升一个人的学习效率。
我经常遇到咨询我理财建议的朋友,这些朋友大部分还不是小白,都是学习过一段时间理财的人。甚至还有些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但很多时候会问一些很初级的问题。
基本上开口就是问某某产品如何,投资某某风险怎样等等。
之所以说这些问题初级,是因为这些看起来很具体和恨个性的问题,完全是有一通百通的解决方法。
比如,随便去买一本基础的理财书籍,然后浏览一遍里面提到的各类投资品种和金融理财工具,不明所以的就百度。
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基础的理财知识结构,对各项金融工具的基本功能和属性都有所了解,对于收益和风险也有一个概念。
接着才是去实践,并在实践中去填充和修正自己的理财知识结构。
就像小时候自己做风筝,首先是用竹片把风筝骨架搭好,然后才是贴纸、贴尾巴,最后是在纸上面勾勒喜欢的图案或者写上字。
如果顺序颠倒,制作过程不仅困难重重,甚至根本做不出来。
学习知识和技能,不仅需要长期的时间投入练习,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练习。
学习知识需要建立和自己原有储备知识的链接,这样便于记忆。而某一项技能,则需要有针对性的刻意练习。
毕业了两年,我终于理解了以前在大学看到的一句话,好像是出自俞敏洪。他说,大学究竟学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没错,学会学习。当时我真的完全不理解,如今深刻认识到“会学习”是一项多么重要的能力。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受:听了一场很振奋人心的演讲,但第二天激情就已经淡去;看了一本很有质量的书,但没多久就忘得一干二净。
有人问起时,你又会说,我听过某某的演讲,很不错,很有用。我看过某本书,那本书写得真好,对我很有启迪。
但扪心自问,你学到了什么?
我曾经看过很多励志书,也听过很多演讲,都是当时很激动,过后一动也不动。当时间过去后,有人问起,我真的很恍惚,当时讲了些什么内容?
这就是不善于学习。学而时习,如果学了过后都不总结和记录,那如何时习?
所以,现在看书,我会记录,读到深刻的段落和句子会摘录。读到引起共鸣和思考的地方会立即写下感悟。
当一本书看完,又会把整个记录全部翻看一遍,理清思路,仔细回味这本书给我带来最深刻的地方。
有时候,一本书,一场讲座,可能我们就吸收到了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但那已经足以。
因为这句话或者这个词会刻在你的心里,内化成你的知识,时不时会钻出来,提醒着你,从而改变你的行为。
能改变行为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