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是最无效的教育。
为人父母,大都有操不完的心。不多说两句,就怕孩子做不好;不多提醒两次,就怕孩子会忘记。
可结果常常是,父母苦口婆心,孩子却一句没听进去。
为什么听不进去呢?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载有新信息的语言第一次讲出时,对大脑刺激最大、产生的印象最深。
当同一内容反复次数太多,就会使大脑皮层产生某种抑制,自动关闭其接受系统。
简而言之,父母越是说得多,孩子越是“听不见”。
其实,对孩子而言,一句话,哪怕打着爱的名义,经过无限重复、发酵,就是一种“精神噪音”和语言暴力。
杭州有一位男子,因为再也忍受不了妈妈的唠叨,一时心急,竟报警称“自己把自己杀了”。
在警车上,男子只提了一个要求:你们把我拘留好吗?
面对民警的劝解,男子更是突然哭了起来:“她不是一般的妈!你十个妈都比不上我一个妈!”
妈妈停不下来的嘴,让他觉得家比监狱更可怕。
非暴力沟通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过一句话:“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他人的痛苦。”
这正是唠叨隐藏的可怕之处,伤害早已造成,而施暴者却不自知。
心理学上有一个“法拉滨法则”,指的是:一句话的输出=55%的态度+38%的语气+7%的内容。
当父母喋喋不休时,孩子能接受到的,往往是父母脸上的不耐烦、不信任,还有语气里的埋怨、指责或命令。
所以,没有这55%+38%的有效传递,那7%就很难起到作用。
唠叨,注定是父母一个人的独角戏,只是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根本无助于改变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