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那篇文章《高效阅读的7个策略》提炼自日本作者写的《高效阅读法》,今天继续分享一下这本书里习得的4个法则——如何高效率的选书?
结合现状,目的明确
目的一定要明确、聚焦。有时候你为了凑单,或者赶上大促销,一买就是一堆。其中包括一些你本来不怎么喜欢的。
可以从目标倒推:我要达到什么目的?为此要看哪些书?这样思考可以避免头脑一热的冲动消费。
买书没什么害处,但买回来就陷入两难了:读吧,没时间,还有很多重要的书要读;不读吧,堆在书架上久了会有罪恶感。
我的现状是要学习微信运营和PPT。那么,我应该聚焦一下,不重要的书推迟看。运营和PPT的操作性很强,这段时间我就以这两类书为主。然后辅以一些心智模式和消遣类的书,比如《未来简史》、《稀缺》和一些历史书、小说。
其他操作性强的书,像软件操作类就延后阅读,或者干脆送人算了。太多这样的书一起看,智商会打架。
收集口碑,缩小范围
作者建议我们在社交网站去收集口碑,正好我们可以去豆瓣网。
不一定要看评分,还要看书评。很多新书刚上市的时候,会找一些推手来给好评,但只要扫一眼那些书评,就会发现“言之无物”,全是浮夸。这样的书直接放弃算了。
当然,也不必抱着“我只读8分以上的书”。因为评分的人数多少,也会影响分数。还是看一些比较靠前的书评,根据书评的内容来判断,这本书是否值得一读?
一开始我们可以找几本同类的书(很多购书网站,都会提示你“购买这本书的人还浏览了这些书”),有时间就每本都查一下评分,刷一下书评,缩小自己的选择范围。
这样做一方面是可以省钱,另一方面,也是节省阅读的时间成本。
按图索骥,顺流而上
选择很多出版商,会为你推荐很多同类的书,比如华章、湛庐、中信。湛庐文化甚至还会在末页教你一些阅读的小常识,分辨哪些是优质图书。
我现在买书,看到作者一栏写的不是“XX著”、而是“XX编著”,就会谨慎一点。“编著”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复制粘贴”。
另外,选书的时候,了解一下作者也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操作性比较强的书,选择“经验类书籍”,读起来会更有料。
什么是“经验类书籍”?前提是:作者必须从事相关工作。比如学新媒体营销、社群运营,读秋叶大叔、秦阳和慧敏的书,就比市面上那些参差不齐的“公众号如何赚钱”“社群应该这么做”好得多。毕竟秋叶大叔他们已经把新媒体和社群玩出了水平,书中每句话都是经验之谈。
购买方式,灵活运用
也许最近有一本书刷遍了你的朋友圈,你非常想买;也许你看到豆瓣的评分,还是拿不准到底要不要买;也许你没有目的、仅仅是想读那本书?
我的建议是:假如时间和金钱都很充足,为什么不买呢?
如果不充足,《高效阅读法》里面也提到了一些策略,但实现起来有点儿困难。
还是结合我自己的经验来谈谈吧!
在时间、金钱都不宽裕的情况下,又遇到一本很想读的书,我的做法有三种:
1.去豆瓣找这本书的书评,把靠前的几篇都刷一遍;不懂的概念先记下来,再通过知乎逐步了解;
2.去得到APP上找音频,听别人的解读;我就是这样听完《巨婴国》的,听完后觉得这本书不错,再去买来细读(另外,得到的“成甲说书”也不错);
3.去喜马拉雅FM,找别人的朗读或者解读(比如“大咖读书会”)。
最后还是想吐槽:这本《高效阅读法》真的有点儿过于简单了。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说“学会高效阅读的好处”,也给了很多建议,但真正的干货却没几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