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ty_a707
教师节到了,对于学校来说今年是个特殊的教师节。不仅因为多了紫菱和唯安两个志愿者,更重要的是华商报的记者要来校采访。
他们要赶在教师节前出一篇与支教志愿者有关的报道。他们通过县团委了解了志愿者的基本情况,并选择葛牌这个相对偏远而又离城较近的山沟作为采访对象。
教师节前一天,一辆黑色小轿车长途跋涉驶入了小山沟。
学校领导还有紫菱,唯安早已出来迎接。小车里先后下来五名记者,两男三女。他们衣着光鲜亮丽,女记者个个脸上涂着厚厚的脂粉,长长的睫毛下画着黑黑的眼线,红色的嘴唇衬得整张脸都泛着靓丽的光。
他们着实是山沟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围观。
他们大致了解了紫菱和唯安的情况,还参观了她俩的宿舍。
之后便被引进了七二班教室,唯安向同学们介绍了来访的记者并对他们表示了欢迎。摄影师不停地在教室前后拍照、摄像。几位女记者给学生们分发了资料和纪念品。
其中一位女记者作了简短的演讲,又问了孩子们一些问题,诸如“你们的理想是什么?”“你们最喜欢上什么课?”“最喜欢哪位老师?”等。交流了一节课后,他们便告别了学生和老师准备回城了。
几位女记者喁喁地说:“现在的孩子都喜欢说大话,说空话,缺乏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在问到自己的理想时,学生有的说长大后报效祖国,有的说回报社会,还有的说要赚很多钱孝敬父母。这些理想似乎都很伟大也很无私,可都是他们真实的想法吗?那为什么会不假思索地答出这些理想?或许老师们应该反思。
紫菱对女记者的感慨颇有同感,所以她至今仍记忆犹新。
可是她又多么羡慕孩子们毫无顾忌的应答,因为此刻的她连所谓假的,空的理想都没有了。
其中一位短发女记者给紫菱和唯安各留了一张名片后便跟其他记者上车离开了。
几天后,她俩看到了自己的照片印在华商报头条位置,还配着一篇很长的文字。当然这并未给她们带来任何欣喜和改变。
这件事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她们依然是平凡的志愿者过着平凡的支教生活。
紫菱每晚都伏案认真备课,批改作业。白天没课的时候,她就夹着听课本钻到七一班教室听卢老师的课。
她觉得听前辈的课会让自己收获很多启发和灵感。渐渐地她也爱上了上课和学生。她觉得教学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一门艺术,它会赋予一个老师无穷的魅力。
紫菱经常会想起初中的语文老师,因为他身上就富有这样的魅力。当然迄今为止她甚至记不清这位老师讲过的任何一节课,但是她记得他上课时优雅自如的神态,深厚的底蕴,记得他在自己每篇作文后长长的评语。在她眼里,他是博学,高尚,充满魅力的。
紫菱常常想,如果有一天,她的学生长大后也能像自己记得这位老师一样记得自己,她就心满意足了。
每天中午,紫菱房子都会聚集很多学生,她们是来这写作业的,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发问,紫菱随时解决。
她对学生充满了耐心和热情,而这种热情与其他老师形成了对比和反差。
她经常会看到卢迪上完课气冲冲地夹着课本回来,还没等走上楼梯,就开始指着砖墙“训话”(似乎那墙就是那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她恨不能将其一口吃掉)。
这是她向其他老师倾诉的一种方式,并不需要安慰,只消宣泄出来就好。
紫菱看着她,突然想起了钱钟书的《围城》,她们和紫菱被隔在城里和城外,她们拼命地拍门想要冲出去,而紫菱想要进去,却被拒之门外。
是啊,没有几个人能满足于自己的处境的。人永远摆脱不了围城的困扰,即便逃脱了一个围城还会被另外一个围城困住。
与其这样,不如随遇而安,改变心境,做好眼前事。抱怨永远是最愚蠢最无能的表现,伤人伤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