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上,我是个狂热的“秩序狂”
直到我开始正视时间管理这件事,我才开始正视我在时间管理上属于什么样的人,一直以为,我感性浪漫,工作总是点子不断,随时起意,所以,必然属于个“自由控”,可是最近一段时间的刻意时间管理,让我突然发现,三件事这个工具完全没办法掌控我一天的工作,往往总是到了晚上,像是写总结一样写下今天干过的事,随便划拉一个幸福感和成就感,交差了事,可在我自己心里,不但没有交差,还多了对方法的怀疑。突然发现,不是工具不科学,而是接口找错了,对于“秩序狂”来说,三件事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把这一天的三十件事妥妥搞定,才是更加现实的问题。
今天是个周一,是做工作调整的好时候,所以,“秩序狂”用了列工作清单的方法重新尝试一轮新的时间管理策略。实践的过程有这样几点感悟:
1、不要期待一次性把清单列完,突发事件太多,没关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需要再把它们一一列入清单,统筹规划,不要马上处理突发事件。
2、列出所有代办事宜,哪怕是在脑子里突然闪现的插曲(比如今天突然查了手绘工具,晚上回去就打算下单)。那往往是一件大事的起点,而且,只要写出来,就可以暂时清空大脑,让我有足够精力做当下正在关注的事。
3、战胜完美主义最好的办法,就是容忍自己的“烂开始”。比如手绘这件事,其实是在我心里一直装着的一件大事,为什么一直没有开始呢?首先,飞乐鸟有一系列的书我都喜欢,买哪本最好呢,我总想等这样一个攻略,似乎看到那本更好的,我就能一下子学会画画这件事。画画需要自动铅笔,我总想等到老公再去德国,一下子买个便宜又质量过硬的施德楼回来,感觉好像不是用它,就画不出好底稿。事实上,谁都明白,我那些想法确实多虑了!先随便买上两本网络购买率高的书,再下单一只别人都说好的笔,齐活,真正开始画,才是硬道理。
4、给待办事项排列出个优先级,不一定完成很多就有成就感。待办17项工作事宜,完成12项,但“12”这个数字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我完成的大部分任务,都在不紧急又不重要这个象限里,说明我工作有点不务正业,自娱自乐。如果都在紧急却不重要的象限里,说明我工作抓不住重点,瞎忙活瞎着急。如果都在重要但不紧急的象限里,说明我工作节奏很从容,压力不大,但是能干到点上。如果都在重要又紧急的象限里,要不就是工作任务太重,需要找领导谈心啦,要不就是我有拖延症,需要自我调整了。反思这一天,我觉得我基本算是从容不迫型,但稍有些自我生活的安排,这也与我的价值观有关,“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我的核心价值观,如果失去了这个,也就不是我了。
5、两分钟能解决的事情,不要写进待办清单,立刻去做。有很多接到电话就能转接或者传达的任务,最好马上就去做,不拖延也不补充记录。但如果两分钟虽能处理,但还会给后续留下尾巴,就不要为了完成而勉强应付。比如,我和领导已经为了培训计划的事多次沟通,今天又有培训的电话打进来,我们随即沟通20分钟左右,依然无果,因为领导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整体方案,而不是零散汇报,所以,把事项分错了门类,也是一种时间的浪费。
6、对于重要又紧急的事,一定要明确下一步的行动。今天对我来说,其实最重要又紧急的事,是要给校长写一个发言稿。按照时间管理理论,我把这个看似困难的想法分解成了可实施的做法,那就是,今天先看看各学院的材料,积累素材。可是,手头的东西还是缺少进一步的整理。据我所知,同事和领导这两天都在做资料整理的工作,如果能事先沟通,明确整理材料什么时候汇聚到我手里,那么我阅读提炼材料的时间一定更短,效率也会更高。
7、停下来做反思,才能走出被动之路。今天的时间管理,最成功的部分是我加入了反思的内容,明天的工作,我不会从不重要不紧急的小事开始,调整工作开始的顺序,应该是我提高效率的最好方法。
时间管理,其实就是增加掌控感,降低不可控事件出现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