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未必是件坏事儿
一谈及留守儿童,有部分教师就是一脸的嫌弃,好像不齿于留守儿童,在他们的心中“低人一等”。不可否认的是,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留守”现象:或许“留守”未必是件坏事儿。
儿童被远去外地谋生的父母“留守”,这是我们无可改变的事实。我们要做的就是以理性的认知和积极态度去应对留守学生群体。现阶段,学校的学习教育仍然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一切围绕应试的教学管理模式,为儿童提供与创设的只能是一个枯燥无无趣的学习生活环境。某种意义上,教师的教育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展开,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留守儿童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正因为基于这种现实,更需要优化和改善教师的教育方式是对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措施。
我要讲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现为我镇某初中九年级学生杨凯峰。在当时,我所任教的课程是三年级语文,课时进度是《孔子拜师》一课。我安排了提前预习、填写语文配套习题的家庭作业。当时的杨同学书本上空空如也,没有丝毫的预习痕迹。并且是第三次,没有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更可气的是孩子老是撒谎。他的家庭境况我是相当清楚:父母离异,父母均常年在外。他的一切都是爷爷奶奶照顾。我决定让他为自己的三番五次“谎言”,付出沉重的“代价”——受到了皮肉之痛。在孩子摸着眼泪的那一瞬间,我感觉孩子多么可怜呀!我的心中满是不舍与懊悔在即刚才下手过狠!转眼一想,我仅仅去这样心疼自己或者说怜悯和同情自己的学生吗?“不行,我一定要让他保持昂扬的斗志。”我暗自思忖着。
我给他讲了孔子在幼年丧父丧母的历史故事。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求学的念头。“你看看,他到处拜师学艺,方能成为万世师表。”“或许,在别的同学眼里,你是一个留守儿童,别的同学瞧不起关系不是很大,但我们自己不能自甘暴弃。你应该做的就是让别人刮目相待。希望你以后能够记住我说的话。”我记得从那天之后,他像换了个人似的,简直判若两人。早晨,老早就来学校了,别人是说闲话,他却专注于背书。成绩及也渐渐好转。
从小学毕业进入初中,他的学习情况是越来越好,现在是班上一二名学生。后来,因同事父亲逝世三周年,在宴席间,于在他父亲说,孩子的成绩一直不错,得益于我曾经鼓励他的话。听了杨凯峰父亲的话语,我喜出望外,更是不厌其烦地分享给这位父亲我从书本中学到的“育儿心经”。2018年3月,他来我家参加我的婚宴,我在忙碌的间隙,与他在交谈大致了解了他的境况。现在这名学生成绩一直不错,名列全级前茅。
我从教育实践中悟出了真谛: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更多地受到内因的影响。此处内因主要包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良好自我学习适度等。留守状态对于具备积极内因因素的孩子而言,不利的环境条件反而可以将他们的诸多潜能激发出来,学习动力变得更足。因此,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励志和自强教育,可以激发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攻克学习难题的欲望,不断增强学习自信心。一句话,“留守”未必是件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