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得高考结束那天,一个人走出考场,穿过拥挤的人群,穿过校门口一大堆守望着的别人家的家长,独自走向回家的路。
那一刻,三年的高中生涯的大门在我身后轰然紧闭。
那是十八年的人生中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离别的心情。那一年也开启了人生里一场又一场离别的序幕。
2
2010年6月,我高中毕业。
2010年9月初,我离开了生活十八年的家乡去往另外一个城市。
2010年9月下,大学军训结束,我们欢送教官。
......
3
像是人生的一个节点,被按下了名叫“成长”的开关,然后“离别”这件事就开始变得走心起来,哪怕是一个微小的情绪都能够影响自己好久。
即使小时候碰到亲戚过世,或者谁离开了之类的,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而越长大内心反而愈加的敏感起来。敏感到只要听到哀乐,或者碰到路边天桥乞讨的流浪者,看到那记录穷苦家庭的帖子、影片......等等等类似这样的,都会莫名的悲伤,难过,甚至心慌。
很多情绪总是没来由的来,消失得也很快。但很多感受却会在短暂的遗忘之后重新冒出来,反反复复地,徘徊在心上。
4
有一次离别是高三的时候。某一天突然听到姑丈过世的消息,然后上晚自习的时候,抑制不住难过的情绪就趴在课桌上偷偷地掉眼泪,同桌还问我怎么了,听我说了这件事之后就来了一句:“不就是姑丈而已,有必要伤心成这样吗?”语气里满是嘲讽的意味。
那一刻整个人有点窘迫,她的话让我心里很不舒服,但确实也觉得自己的情绪来得太过汹涌了些。毕竟姑丈在我的生命里并非是重要的存在,顶多是一个比较熟悉的看着很严肃的长辈而已。
我想我的难受可能更多的来源于我的姑姑吧。我知道姑姑从此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爱人,她一定非常的难过。
因为姑姑是除了我父母外为数不多的真心地疼爱我的人了。
5
有一次离别是,第一年上大学,是姨丈陪着我去学校的。帮着我整理宿舍,去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再陪着我去食堂吃饭,做完这些,然后他就要启程回老家去了,临走还在叮嘱着我一个人在学校要注意些什么。
具体说的什么内容我已经忘记了,记忆里只是模糊地记得他那离开时渐行渐远的背影。
6
每一次爸爸骑车载我去车站,也都是这样目送着他的背影远去的。
以前上学时学朱自清的《背影》,只是觉得很平常,谈不上多么的感动。而当这几年离别慢慢地变成生活的一种常态,内心就开始不停地积攒着不舍,悲伤和留恋。
哪怕是经历再多的分离也无法麻木自己的情绪。其实每次最舍不得走的那个人是我,最想掉眼泪的那个人也是我。
是的,最最孩子气的,最最矫情的那个人只有我。
7
很多时候,我们触碰到某一点而产生难受的情绪,只是因为自己心理上有着某种程度的感同身受而已。
就比如每次在候车厅等车时,看着那些前来送行的人,就会想到自己,然后独自黯然忧伤的心情一样。
这条路上,除了我爸爸妈妈之外,至今为止并没有出现一个可以与我认真互诉“道别”、“珍重”的人了。
8
我碰见过形形色色的在经历分离送别的面孔,我也把很多人从我的生命中送走。更多的时候,我都是在被动地接受那些不告而别的离开。
所以,相比起分离,告别这件事反而显得轻松些。因为“告别”不会有太多的眼泪和情感,因为说了“告别”,更多的是代表着我们还能拥有下一次的遇见。
9
我们总是喜欢说“再见”,希望能够“再次相见”。
可事实上,每一次分离之后,才会明白原来我们都无法战胜命运,我们无法抗拒分离,我们在面对着“离别”时,同样的无能为力。
始终并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因为“感觉”总要在经过漫长的遥远的神经末梢的反射弧之后,才能将悲伤表达,然后在那样一场“离别”已经过去了许久之后的现在,才发现说了“再见”,原来是“再也不见”,“再不相见”,“再也见不到了”。
10
故事总会有结束的一天,所以爱的时候请用力爱,认真爱,离开的时候也请用力告别。
一定要用力地挥手说“再见”,就像是最后一次相见一样。
2016.09.19
薰/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