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别人书单少告诉了你什么
年底,有人晒账单,也有人晒书单。一周一本,一天一本,满满的自得感,再打着推荐的善意秀一下读过。让我想起了臭名昭著的“到此一游”。
不可否认,书单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选择面,可以参考介绍与评价决定要不要读。书单的作者往往博览群书,精准给出含金量高的评论,但书单往往不会告诉你,读书要有自己的方向。
2 会读书的人,有自己的方向
前几天跟朋友说最近读了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的作品,他一脸惊讶,你居然没读过?我说中国文学我还没读完呢。
我现在的方向是:文学的政治和政治的文学,切入点文艺复兴。这种情况下,哪怕我很想读米兰昆德拉,读毛姆,我也没法去读,中国古代文学基本被我抛到脑后。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是看你走了多少条路,而是你在路上走了多远。
3 读书的用处决定了范围和程度
读书的目的是用!需求不同,读书的领域和程度也就不同。泛泛而读只适用于两种人,一种是无聊消遣的人,一种是专注写作的人,前者要消磨时间,增加谈资,后者要积蓄灵感,体会技巧。
如果你是专业写东西的,我建议你什么都略懂一点。
但非专业的人,建议多读读自己专业的书,然后从专业书的参考或推荐中选择感兴趣的文献去读(如果带目的性的去读那就更好);职场人,跟工作结合的去读,做管理的看拉姆查兰;新媒体读读《参与感》、《微信思维》;广告读读奥格威……
这些刚需的书是阅读的第一序列,其后,才分配时间精力去读一些闲书。
4 读书的战略性决定了阶段性
读书就像下棋,要计算每一步的动作。
初高中,多读中高考有用的书;大学,就多读专业必读书目;考研,多读该校要求书目;就业,就多读能力提升书目。
时间这块好钢要用在最能增加杀伤力的刀刃上。即使面对特别想读的好书,也要认真想一想,这本书到底适不适合现在读。
ps:我不建议任何人一天读一本书。任何真正值得一读的书,都值得读许多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