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跟同學聊天。聊到自從畢業之後,個個都忙著掙錢養活自己,根本沒時間去休閒,去玩。然後我問他:那你平時還看不看書?他說,看啊,最近看了一本《解憂雜貨店》,然後balabala的。突然,他露出很嚴肅的表情,說:你知道麽?我女朋友把元素週期表都忘了。我說:是氫氦鋰鈹硼那些麽?他說:是的。然後露出很無奈的表情,說,我女朋友說了,記住那些沒用,不能當飯吃,也不掙錢。雖然目前讀的是生物的研究生,但是無機化學那些用的還是少,所以忘記也罷。然後我同學表示無法溝通。畢竟有時候女票的道理永遠有理。
我哈哈一笑,問他:讀書不光是為了掙錢吧?他雙手一攤:我覺得讀書跟掙錢根本不掛鉤。獲取知識,是我的興趣,我的愛好。知識可以為我帶來財富,但讀書不能抱著為了掙錢的心態,不然就太急功近利了。而且那樣獲得的知識也會忘,也會覺得枯燥,煩,最後反而弄得自己疲憊不堪。
聽了他的話,我深以為然。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窮學生,畢業以後可能會比其他人面對更多的“讀書無用論”問題吧。看著身邊兒時的玩伴都已經買了房子車子,自己卻還是騎著電動自行車,心裡總是有些不是滋味。不僅如此,每次大家見面或者和家裡長輩聊天時,也經常會聽到“上大學有什麽用啊,看我兒子初中畢業就出來掙錢,現在生活多自在”這樣的話。在以金錢論成敗的當下,沒錢的失敗者是沒有反駁的權利的。所以也只能默默的聽著對方的奚落一言不發。
但慶幸的是,自己從未被這種言論洗腦過。每次跟我仍在上學的表弟見面聊天時,還是會勸他一定要多讀書,不能只顧著貪玩。甚至會告訴他:流氓不可怕,有文化的流氓才可怕。希望以此來激勵他多看書。但是當“讀書有什麽用”這個問題困擾著自己,自己必須給出答案來解決內心的不安時,自己才覺得有必要真正的去深入的思考這個問題。
為什麽要讀書呢?這個問題不適用於
1.名牌大學畢業生,自帶主角光環
2.普通大學優等生,自帶學霸光環
3.不論普通還是名牌大學的家境優渥生,vip用戶,各種加成
“讀書有沒有用”只適用于普通學校普通成績普通家庭“三普”的屌絲人群,比如我。剛畢業,一個月兩千塊錢,剛剛能維持溫飽,不但身邊朋友長輩懷疑自己上了十六年學有沒有用,甚至供自己讀大學的父母也開始有些疑慮:當初是不是做錯了?反而給孩子提供了更大的障礙?
那到底讀書有沒有用呢?有用!有用!有用!我先給一個答案,然後慢慢解釋。
讀書作為一種活動,本身不帶來任何財富。就像以前在麥記時我們經常會講的一句話:知識不是力量,運用知識才是力量。只有在你開始利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時,它才會給你帶來財富。與此同時呢,沒有知識僅靠人們之間互相傳授經驗也能夠解決一部分問題。我身邊有很多朋友初中畢業之後就去學瓦匠或者木匠的,在中國現在大搞建設的大背景下,這些技術類工人很容易找到工作,而且隨著國家對農民工的一些有利政策,這些人掙錢也在變得越來越容易,“讀書無用論”便是在此背景下催生出來的。不僅如此,理工類的學生也比文史類的學生更容易找工作,而且薪酬普遍高很多。所以,當一個文史學科的畢業生見到一個技術工人時,難免被嘲笑酸腐且無用。
但是從沒有任何人規定過金錢是衡量知識的標準。要想搞清楚讀書到底有沒有用,首先要把我們腦子裏根深蒂固的金錢論英雄的想法打破。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會被先入為主的看法影響我們,是我們產生偏見。
書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其本身有著巨大的魅力。歷史上許許多多龐大的家族能夠連綿幾百年代代出牛人(比如曾國藩的家族),靠的是什麽?是錢麽?是蠻力麽?是世世代代的書香熏染。錢再多,終究會花光,官再大,終究會退休。但是如果有一個家族,將家族的智慧蘊藏在書中,並且在中華五千年的書籍中源源不斷汲取智慧,那麽即使一個家族暫時沒落,也終有一天會再次崛起。
這樣的家族或者家庭,即使衣不蔽體,眼界也比一般的暴發戶高。這樣的家庭,只需要一個機會,就能一鳴驚人。君不見,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時移世易,唯一不變的,是知識中所蘊含的智慧。只有智慧才可以傳承下去。而這,才是讀書真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