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C这段时间很焦虑,她家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市里幼儿园很多需要考试才可以进,这让她关注起早教的事情来。
本来我觉得她找我出来吃饭,只是为了炫耀自己有老公有孩子的幸福生活,顺便说那句 “ 还是单身好啊 ”,假装安慰一下狗狗敏感的心灵。
“ 现在早教班太多了,静静上了小学后,班上同学都学起来很轻松的样子,而每次听课做作业都感到困难的她受到很大打击,都要不敢去上学了。 ”
静静是C邻居的孩子,爹妈取这个名字也不怪别人老是想到她了。
“ 我不希望宝宝也这样,要是他丧失了学习兴趣以后可怎么办呀。你说是不是? ”
放下手上那堆写满 “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 的传单,一脸抱歉得看着她,我知道她希望我说 “ 是的 ” 。
“ 是的,需要买个早教班来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 ”
“ 哼,你就是没当父母不知道做父母的难!~ ”
好好好,难道要说满嘴 “ 是该选个早教班啦,” 和宣传单一样保持口吻,“ 帮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 才是真正爱你?可最后不管是选班还是给钱,都不是我该烦恼的事了,倒也是乐得轻松。
“ 你先说下你的理由。 ” 不枉认识这么多年,C还是了解我的。
研究发现,早教对四年级前孩子有显著正面影响
非常好呢,这可让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早教机构的教学水品好样的!
在说之前,先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把一个本该在明天公布的普通消息,今天就告诉你,能为你一周后带来什么优势?
早教,其实做的就是这件事 —— 把孩子后面要学的知识,先让他们记住,然后就能先人一步得在学习上取得优势 —— 在考试的时候考更高的分数。老师轻松、家长满意、孩子自信,多美的事呀~(此处应有掌声)
如果真这样,今天就可以到此为止了。但这么敷衍,C可不会放过我。
回过头,上面这段话有个关键的词,不知您注意了没?
对,就是 “ 记住 ” 。
我们成年人都有短则十来年,甚者二十年的学习经验,想想那些你真正掌握了的知识,是 “ 记住 ” 的么?我们都懂得学知识并不是一个记住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你看,过度的焦虑让你忘记了本就知道的事情。
教育真正教授的,就是这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人类懂得,如何去探索知识,并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记忆后表现出来的效果,和学会了所呈现的结果是相同的。本质上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办法在解决问题时适度得使用它们。
学习是有难度的,这种难度会产生痛苦并使人类想要逃避。这类似一种心理趋向。
记忆,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是没有太大难度的,它很容易会让孩子变得自负,产生一种 “ 我学东西比别人容易,我也更聪明 ” 的错觉。随着学校课程难度的增加,的早则在五六年级,迟则在初中,他就会发现学习变得很吃力,而后越来越不自信,最后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其实学习本来就那么难,但本该有的,成功战胜学习挫折的体验却缺失了,随之而来的便是成绩的下降。
人类总会设法让自己愉悦的。成年人工作累了会逛街K歌,小孩子就会痴迷校外内容以寻求成就感,这是他们最容易获得的途径。
说到这里,部分聪明的家长已经能意识到这会带来多少问题!
少儿培训是家长的安慰剂
恕我直言,家长才是少儿培训的消费者,而不是孩子们 —— 毕竟家长才能实打实得给钱。
如果真正询问小孩子,很少有说希望去上培训班的。更多的孩子会回答:
“ 我想出去玩。 ” 这才是孩子的天性。
培训班所宣传的一切都是围绕家长们的心理来设计的,甚至包括培训成果。
为了使家长们觉得培训是有效果的,是能够有收益的,往往会有很多比赛来推波助澜。他们和培训班一起设置众多金奬银奬铜奬安慰奬,顺便报名的时候收一笔。为什么参赛有广告商赞助,还是要花一笔金额很奇怪的钱去报名,这里面可是有别人的门路。回头想想,无论是绘画还是围棋,真正踏实的教育往往在前三月就像啥都没学一样。
“ 同时上的培训班,楼上老王孩子都画简笔画了,怎么我家的还画得毛毛糙糙的? 这个班不行,我得给孩子换一个。 ”
殊不知老王家孩子玩的,可是简单版本的私密花园填色游戏。自家孩子线条毛糙,是他现在真实的水品展现。可家长这内心焦虑呀,
“ 这可是花了钱的!”
“ 我孩子又比别人慢了半年,还怎么赶得上呀?!”
你看,是家长在焦虑。孩子只焦虑 “ 会不会被爸妈骂 ” 这种事。
建议咨询一下行业里水品较高的朋友。互联网时代也很便利了,有很多附近人的App,或约见不同行业里厉害的人,找几个专家聊聊总比自己瞎想强。早教班到底是满足的谁的需要?
审视下你想要给孩子什么。
还是,给自己带来什么。
给焦虑釜底抽薪,给孩子爱与耐心
我们都是需要成长的。
成年人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学习,而孩子有样学样。
大学旁有家小店,味美实惠,经常去。这里人也不太多,等菜的时候常常和老板聊天。
他身上能看到很多父母的影子:做事勤劳、踏实努力,很关心孩子的学业状况。他说,自己文化不高,吃了很多没文化的亏。希望孩子能够有个好学历,不要再像自己一样只能做幸苦的工作。
小姑娘很是可爱,上二年级,常常在靠里的桌子上安静得写着家庭作业。
“ 你是大学生,一会这道题能帮看下不?” 有一次正吃着,老板问我,“ 其他题我都可以教,就是这道题不知道怎么做。”
“ 好啊,我先试试。” 奥数题啊,高考后也好多年了,心里有些犯怵。拿题一看,字母加减法的推断题。成年人和小孩子思维有个差别较大的地方 —— 小孩看到什么条件,就认为有什么条件;而成年人看到了条件,还会推测有哪些没明说的。若缺失 或 误读了隐含条件,会最终导致解题的失败。
还好,做出答案后演算正确,便开始给小姑娘讲解起来。同时把解题思路顺序写在纸上……
“ 懂了么?”
“ 懂了。” 犹豫了一下,小姑娘点点头。
哎,这就是小孩子教起来比较难的地方。
“ 其实你没懂。不懂没关系,在学习中这是正常的。现在我们来看这几步,能理解为啥这么写么?” 把笔横放在前几步的位置上,示意上面的解题步骤。
“ 知道。”
拿起笔往后挪几步,“ 到这里呢?”
“ 从这里开始就不知道了。” 她很快学会了这种交流方式,自己拿起笔往前放了放。
“ 好,再来一遍。”
……
“ 现在还有不懂的么?”
她又拿起笔放到了一排步骤上,这次步骤要比之前后面些。
然后又讲了一遍。
这样重复了四五次后,把写有步骤的纸收走,让她自己做,就可以做出来了。随机抽几个相关要点问一问,她想一想也能答出来。那基本可视作理解到了这题的解题思路。
“ 你还真是耐心啊,要是我讲两三次就发火了哈哈。” 老板说。
是的,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不懂装懂的原因。
“ 她不懂有什么办法,不懂就是不懂啊。与其发脾气不如多讲几遍,或许就能明白了吧。” 同时也向老板表示,我作为偶尔讲解的人,确实也会更有耐心。
父母在疲劳工作后还要辅导子女学业,难免会在反复中感到焦躁,客观来讲人类就是这样的,首先家长要接纳自己。也别小看成年人,家长是可以察觉自身状态,并很快改变的。
况且是为了孩子。
孩子从家长身上学到的爱与耐心,将伴随着她 —— 有耐心的人是坚韧的,内心有爱的人温厚的。
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拥有幸福的人生。
朋友,请你告诉我,
一位温厚而坚韧的人,如何才能没有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