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写一篇下水文,不太满意,再改
陆游诗云“位卑未敢忘忧国”,掷地有声!在我看来, 悲情又豪情的杜甫、辛弃疾正是这样的大英雄。他们不露声色将丰富的情感投射在凝练的文字上,超越时空,历久弥新,展现了古代诗歌经典的魅力。
几经风雨,壮士已至暮年,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杜甫是也。杜甫也曾意气风发,高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然而,命运似乎一再与他的壮志为敌,岁月的风雨一再侵蚀他的身体。即便这样,杜甫依然将那份家国情怀放在心上,直至暮年流寓,客死他乡,至死不渝。经典诗歌《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便是壮士暮年的写照,那种悲戚,无奈,漂泊之感,读来不禁令人潸然泪下。而最感动我们的还是那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家国情怀。
杜甫尽管一介流亡之人,依然心系国家安危,这样的诗句怎能不让人泪目,怎能不让人铭记,这便是诗歌经典的魅力。
南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也有着同样的情怀,同样的风雨飘摇,也有着同样的诗歌抒发——位卑未敢忘忧国。辛弃疾至于南宋朝廷就是一个尴尬的存在——朝廷缺人,便拿来用之;朝廷需要平衡,需要牺牲,便即刻弃之不用。几次三番,壮士便到了暮年,但依然不改收复中原,复兴大宋的初心。登上北固亭,辛弃疾缅怀英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痛陈南宋朝廷“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苟安偷生;发出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经典之问。这充满力量,情感丰富的诗句,是在质问朝廷,也是在慨叹自己。
不必说他的英雄少年,也不必说他的文韬武略,单是他的这一经典之问,便问出了多少中华儿女的眼泪与感动。这,便是诗歌经典的魅力。
中国古代诗歌经典的特征之一便是情感的凝聚!透过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风雨艰难,可以看到诗人的凌云壮志,更能感受到诗人或奔腾或沉郁的情感——位卑未敢忘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