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谈一个腹黑的话题,政治斗争。至于为什么讲这个玩意,请你慢慢看下来,到最后,你自然就知道了。
我们先来看中国实力上的三个故事。
1,太监的由来
看中国历史,有一个角色是不能不提的,这就是太监。我记得我小的时候,问我爸,为什么皇帝要把这帮家伙的小JJ,我爸不说,我问我妈,我妈也不说,直到我问了我哥,他才扭扭捏捏的告诉,皇帝后院有太多美女,如果不把这些男人处理掉,皇帝就有被戴绿帽子的危险。
一直以来,我都是这么理解中国太监的起源的。
直到前一段时间,我看到了另外一个逻辑: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皇帝一直都称自己为孤家寡人,原来我听这话还觉得他是在扯淡,可是,当我读历史原来越多之后,我发现这其实并不是自谦之词,他说的是实话。你想啊,皇帝之所以是皇帝,并不是因为他比别人能多吃几两饭,或者比别人力气大多少,他能当上皇帝,是因为他能合理的划分利益给不同的利益团体,从而获得他们的支持。
不过,人的欲望都是无限的,你皇帝今天给我分了合理的利益,我爽了,可是,明天我就会嫌不够。于是我就会要更多。那皇上肯定不愿意啊, 他始终都觉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一个破官僚,怎么敢跟我堂堂天子叫板。
于是,皇帝和官僚集团就是一种博弈关系。
那么,一个问题就摆在了皇帝面前:皇帝想要做事情,全部都要靠官僚来做,可是官僚又和自己不一条心,怎么办?
皇帝必须扶持另外一股势力。
于是,皇帝睁大了眼睛,满帝国的看,在众多人中,他看到有一伙人孤零零的站在那里,无人问津,皇帝大喜过望,心想,这不就是我心心念念的爪牙么?
为什么?为什么是太监。
原因很简单,太监是这个世界上最这个世界上最无助,无助到连亲人子嗣都没有的一群人。那如果我皇帝今天把你提拔上来,给你好吃好喝,荣华富贵,你会不会对我效忠?
当然会啊,因为你太监自己也知道,如果没有我皇帝的照顾,你连个爬爬虫都算不上。
换言之,皇帝看中的,正是太监的毫无背景。
2,大器晚成的公孙弘
我们第二个主人公,是汉武帝时期的宰相公孙弘。
这个公孙弘,可谓是典型的大器晚成,他四十岁的时候,还是个狱吏,即使后来奋发图强,到了六十岁当上了官,最后也没干几年,就被扒拉下来了。眼看这辈子也就如此了此残生了。
可是,突然,到了七十多岁时,公孙弘再次被举荐,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这一次他没有浪费机会,直接一口气干到了丞相的位置,并且死在了丞相的位置上,得了个善终。要知道,在武帝任内的六届宰相,得善终的,仅此一位。
那么问题来了,他公孙弘为什么能做到如此程度的逆袭?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得从皇帝——汉武帝——的角度来看。
我们当代形容汉武帝时,总喜欢用雄才大略这个四个字,那既然是雄才大略之主,他就一定不愿意受到官僚组织的控制,他要做的,是把所有的权力全部抓到自己手里,什么宰相,司马,司空,都一边去。
那汉武帝要怎么集权呢?也很简单,他只要在宰相的位置放上一个无能的软柿子,那自然宰相的权力就会被皇帝抢走。公孙弘的历史存在意义,就是帮助武帝实现权力的集中化。
说白了,武帝看上的,也是公孙弘的毫无背景。
3,春秋战国时期的客
我们从小背诵文言文,应该对李斯写的《谏逐客令》不太陌生,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要了解这个“客”,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当中去:当时的各个诸侯王,其实就是各地的国王,他们要发展自己的势力,肯定需要自己的人马,可是,后世那些皇帝们遇到的问题,他们也遇到了啊,那就是,到底我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呢?什么样的人才能对我忠诚呢?
看来看去,这些人应该符合两个条件
第一,他们要在本国没有根基,没资本对抗君主;
第二,他们的地位尊荣都取决于君主的赏赐,就有动力与君主相配合。
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就是从外国来的游士,这些游士,就是“客”。
说白了,诸侯看上的,就是这些“客”的毫无背景。
好了,这三个故事都说完了,那我到底想说什么呢?
我想说的,我们经常抱怨自己没有资源,没有人脉,没有背景,可是,从上面的三个故事来看,没有资源没有背景,恰恰成为这些时代弄潮儿登上历史舞台的助力工具。所以,我们与其去抱怨自己的出身,不如好好去看,去分析,在现在这个时代的关口上,有什么特属于这个时代的结构性的机会,又或者,什么样的组织和领导需要我。这也许是更主动更有智慧的行事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