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孩子本学期增加了竹笛课程,所以我今年的课务有所调整,从教四个班到变成教八个班(孩子们一周一节音乐课,一节竹笛课)。两周时间,和每个班的孩子都一一见面,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凡是新带班级的孩子上课都非常认真。我想,孩子大概对新老师有好奇,加上孩子对音乐学习本身的喜欢等因素,总体来说,孩子们有一种全新的面貌。
今天下午给二16班的孩子上音乐课,跟孩子们说到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强项,也说到我中学英语老师曾经对我夸过无数次的一句话——“会唱歌的孩子英语一定学得好”,果然我的英语学习顶呱呱,曾有过把整本英语书背下来的经历。自己实在太喜爱朗读英文,一个人全然沉醉其中。
孩子们听得认真极了,我说我就是来寻找会唱歌的孩子的老师、寻找爱音乐的孩子的老师、寻找有强项的孩子的老师……或许,孩子天生对老师的故事充满了好奇,也或许他们的内心被我有所点燃,以致一节课里孩子们都有一种“主动迎向我”的感觉——眼神迎向我,举手迎向我,身体迎向我……我能察觉到——他们的呼吸都是迎向我的,所以我今天有特别大范围的前后走动,就是为了能看到后面孩子与我的眼神互动、声音互动、身体互动。课堂一扫下午的昏昏沉沉,我们的课堂既欢乐,又自在。
上得自己足够尽兴,其实挺难的。因为影响课堂的因素微妙而复杂,教师身处其中并敏锐察觉课堂变化,但有时也未必能恰当地铺陈和从容地应对。我只能说,每一次的课堂都是崭新的、且充满挑战的,每一次全身心地去经历、去体验,不断获得一个生命更新的自己,这或许就是这个职业最大的快乐吧。于是,我就在想:好课到底是怎样的?
我以为,好课当如此——
1.好课是看得见的。虽然对课堂的评价各有各的角度与立场,但我总觉得,教师自己作为课堂里的一个重要角色,他既是课程内容的执行者,也是课程过程的感受者,更是课堂结果的评价者。特别是在常态课中(没有听课者),教师是完全可以看得见好课特征的。比如,就拿我这节课来说,我能看见孩子们在课堂上全神贯注的神情,看见孩子们得到鼓励时的欢欣,看见孩子们智力挑战时的专注,看见孩子们投入歌唱的喜悦……无论是发言的还是沉默的,无论是歌唱着还是聆听着,孩子们身体松弛,神情自然,不紧张、不局促,师生相互看见、相互启迪,课堂时常有会心一笑,或点头回应。
2.好课是听得见的。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课,一定是关于声音的课。我想,好的音乐课一定有美妙的声音传递与美好的情感表达。这里的“声音”指的是:课堂中任何人、任何物所发出的声音,包括音响播放的乐曲与歌曲,乐器演奏的声音,孩子们身体发出的声音,以及人与物一起发出的各种声音,等等。这些声音中,有的是事先就有预设的,比如光盘里的资料与演唱(演奏),作为老师,我们要进行提前选择与筛选,挑选音质好的音乐来播放给孩子们听,保证作品的质量。第二类声音,是在课堂中生成的,比如教授歌曲时老师的示范演唱,以及孩子们学习时的演唱,我们都要注意引导“好声音是怎样的”,让孩子们有鉴别与制造乐音的能力。这样的训练是长期的,也是日常的,耳濡目染,逐渐形成。
另有一些声音就是课堂中即兴生成的“弦外音”(老师没法预料,也是意外之音),比如孩子课堂上发出的凳子声音等,作为音乐老师,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我们要特别关注这些即兴的声音,并做到智慧地处理。很多时候,老师的教学机智就是在这些突发的课堂事件中临场的智慧处理。其实,这些即兴的声音,还包括孩子发出的“另类回答”,这也需要老师灵活而机智地处理,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好的音乐课,不就是有好声音的音乐课吗?
3.好课是感觉得到的。音乐时情感的艺术,音乐课就是培养孩子美好情感的课程。都说,语言的尽头的是音乐。当我们无法言传时,唯有音乐能表达自己内心细腻而幽微的情感。课堂里弥漫着愉悦还是沉闷、欢欣还是悲喜、流动还是刻板、开阔还是狭隘、丰富还是单一……这些生命的气息与元素,都可以在课堂上去获得、去体会、去甄别、去感知。音乐课就是身心体验、用心感受的情感课程,“它像一条河,带着我们去经历与感受那些起伏波澜。”
佐藤学在《教师花传书》一书中有过关于“教室里气息”的表述——
“上课之初我最为关注的是课堂中的‘气息’;在听课过程中,有些课堂感受不到‘气息’;有些课堂的‘气息’很乱,有些课堂的‘气息’却很整齐;有些课堂的‘气息’很浅淡,有些课堂的‘气息’却很深沉。可以说,教学开始之初教室中的‘气息’就决定了此后的一切,因为教室中的‘气息’对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他还说:“‘气息’的起伏和‘冲刺与挑战的学习’通过‘个体之间的融合’形成了创造性活动的基础。”
我想,大概没有更好的语言能像佐藤学一样对课堂“气息”的描述与表达了。好的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气息彼此融合,每个人的呼吸都深沉而起伏”。这样的课堂,无论是上课者还是观课者,都能清晰地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