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逻辑谬误——以偏概全

我们来看一论断: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咋一看,这不是人人都知道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吗?为什么还要拿出来分析呢?

如果学习逻辑学的人,很容易就看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

我们先尝试用逻辑学的语言加以扩展,其实这句话是在说:

(所有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样来看,会发现什么端倪吗?你可能开始觉得,这句话说得过于绝对了。

接下来我们细细分析。

这是一条由果推因的逻辑,试图解释人们变得可怜的原因,是因为他本身有可恨之处。这样说对不对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对于“可怜”的定义。一个人由于好吃懒做导致穷困潦倒,饥一顿饱一顿,这样的人看起来可怜不可怜?而相同的境遇,如果是一个发生在刚刚遭遇家庭重大变故的人身上,是不是也会让人觉得可怜?但相反,这个人本身有可能是勤奋的、勇于上进的那一类人。

对于前者,我们可以将他看起来可怜的这个结果,直接归因到“不思进取”这个行为表现上。而通常意义上我们讲的“可恨”,不就是说,明明他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好的生活,但由于他的好吃懒做和不思进取,他并没有获得人们预期的结果吗?他的穷困潦倒都是他自己本身的问题引起。

但这只能说明部分人可怜的原因

试想,对于那些刚刚失去亲人、或是遭遇重大意外的人来说,如果用自身本身的问题来归因的话,就显得特别不近人情了。

这句话实际上在说明什么呢?这反映了我们评价别人时,总是喜欢苛刻地找主观原因或内部原因,而忽视客观原因或外部原因,迷信内因是主要原因,外因是次要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许多时候,外因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体现的是人性的冷漠。

由此我们知道,这句话在逻辑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正确的说法是:

(一部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全文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直以为这本书写的是什么不怎么吸引人的东西,听阅读过的人说,看别人的书评。明明是一本被列为中学生必读的经典...
    siki_is_simple阅读 620评论 0 2
  • “请问你生了什么病?或许我可以帮你看看…” Ⅰ 嚯,疼死我了,这几天头疼的不得了,去医院好几次,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Lv桀昊阅读 503评论 0 1
  • 我生长于外婆家,国庆便急忙回去看看,外婆外公身体都挺好,只是外公的背更弯了,外婆也发如白雪,但他们的关心我态度没...
    等下一阵风阅读 838评论 0 2
  • 焦点的咨询就像打太极一样,不会直接反击对方,而是借用对方的力打回去。 焦点咨询师不会直接给来访者指导和建议,而是相...
    语馨_f389阅读 17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