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期间,微信朋友圈里面很多人都晒了去旅行的照片。有的做好功课,去旅游景点,吃特色菜,拍了景点的照片,然后就回来了,或者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们都知道,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出门旅行的越来越多。
可是,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人的旅行只是旅行而已。只是看了某个景点、吃了某些特色菜等等而已,而美国心理学家杰弗里 科特勒写的《改变》一书,里面提到的把旅行当作治疗,提倡“改变之旅”。
读完科特勒的这本书后,才发现原来我的很多旅行,有些只是一般的旅行,而不是改变之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见问题或者困惑的时候,想快速改变现状,都首先推荐心理治疗。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方法比较方便,只需要每个星期去一趟,在咨询室待一会。你只需要跟别人说话你的问题,也许有点贵,需要花一些时间,但这毕竟是一种先进的方法,通常治疗效果也不错。
但是生活中,有很多人不太愿意走进心理治疗室。如果你也不愿意走进心理咨询室,不妨试试旅行,旅行会带给你很大的冲击,完全改变你的自我认同和世界观。
有意思的是,旅行不一定会让你面临道德困境,却会制造点挑战让你去解决。实际上,似乎越是给生活带来转变的旅行,就越涉及一些不太舒服的东西或者创伤性的事件,让我们不得不去增长自己的才智,提高自信,用新方法解决问题。
为什么说改变之旅有治疗效果呢?
真正的旅行是残酷的。你不得不信任陌生人,远离熟悉又舒适的家和朋友。你总是找不到平衡。你一无所有,除了空气、睡梦、梦、大海和天空这些基本的东西,这些永恒存在的东西以及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东西。
强烈的情感刺激有助于我们接纳新事物。能够唤起强烈情感刺激的旅行往往掺杂有刺激的冒险成分,也就是说,旅行中发生的最好的事情是我们计划和预期之外的。
假设你一直待在旅游大巴上,住舒服的酒店,吃熟悉的食物,紧跟导游和行程计划,你的旅行可能也挺好,但是你很可能会错过改变生活的重要机会。
不按照预期出行,强迫自己解决有建设性的危机,探索未知,随性而至,更可能导致好事情的出现。当然,前提是旅行者不会受到太严重的心理创伤,能够有条不紊地完成这场旅行,而不会发生危险。
那到底哪些属于改变之旅呢?科特勒提出了以下类型:
陌生城市里举行的专业会议;
入会仪式;
服务学习;
短期丛林流浪;
实地调查;
文化沉浸;
冒险性质的旅行;
摄影之旅;
旅行写作;
外国游学;
隐居;
迷路的商务旅行;
义工旅行;
朝圣之旅;
野外探险;
体能征服;
失控的观光之旅;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还有其他类型。无论你喜欢哪种改变之旅,如果你怀着开放的心态,内心期待着奇迹,改变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而旅程反过来也有利于保持开放的心态,为改变提供机会。
由此可见,准备旅行不只是打包行李、阅读旅游指南或者咨询旅行社。而应该准备:全心全意地期待改变发生;出发前在跟家人和朋友的聊天中透露自己在旅行结束回来之后会有不同;通过记日记或者更新博客写出自己希望收获什么,尤其当你坚持时就更能增加改变的可靠性。
或许有小伙伴会问,那我应该如何进行改变之旅呢?
首先是你打算带什么,不只是行李还有同伴。做什么样的计划,要看你要寻找什么,希望达到什么。科特勒罗列了一些人们计划旅行的动机:
逃离日常压力;我们日常的节假日出行主要是为了放松。
追求乐趣;主要是为了纯粹的刺激。
专心思考;为了思考未来的出路或者启动行动计划。
社交;为了遇见别人或者加深与家人或者朋友的关系。
冒险;为了考验自己或者获得成就感进行各种各样的挑战。
教育或学习;为了看风景、参观博物馆,或者学习艺术、建筑、文化、历史。
服务;进行义工服务帮助他人。
不同的旅行动机,有不同的收获、机遇和挑战。如果旅行者有机会解决问题并因此建立自信、增加才智、提供新技能和行为选择,那么这样的旅行更可能促进成长。
期待我们都能更好地进行改变之旅,和未知的自己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