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沉默是金”是一种人生修为,“无言之美”就是一种表达境界。
那个“倚门回首,只把青梅嗅”的青纯少女,这里倚门回望、低头嗅梅香的画面怎不令人让人喜欢,朋友圈里的图片常见一位少女,一袭白色长裙,身材修长、长发飘飘,偏偏用手机遮脸,她的美益发让人向往。
好多诗歌都有给人这样的无言之美的境界。比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从时空的角度留出空间,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下,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跃然纸上。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使人联想到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远去了……景了了,意无穷。
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言不尽意现象,也是文学作品中的“留白”。
比如白居易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几句并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斯夫”三字可谓笼统了,却让人联想到时间如滚滚流水,日夜而去,一去不复返。我们应该珍惜,珍惜当下,珍惜时间。
还有形容罗敷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路人的动作神态从侧面烘托出罗敷的美让人失魂落魄。这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通过描写长老们看见海伦后的惊奇、低语来表现海伦的美,有异曲同工之妙。
战国时文学家宋玉的辞赋作品《登徒子好色赋》。此赋巧妙地运用烘托的手法描绘了美女,“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意思是,论身材,若增加一分则一人高,减掉一分则太短;论其肤色,若涂上脂粉则嫌太白,施加朱红又嫌太赤。这是表现美人的经典之笔,所用的手法也是留白。
我前几天写的一篇文章《对抗》里对人物进行的描写,简友村头愚农的评价如下:
道兄的人物刻画还是受到传统文学的影响,从头一直描绘到脚。这样的好处是刻画人物形象逼真,但现代网文往往就是突出重点粗线条描述,给人一种朦胧感,印象派。
这样的评价太中肯了,还给我一定的提醒:对人物的刻画还可以粗线条的,给人一种朦胧美。
《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对书熟先生粗线条的刻画: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这样描写的人物呼之欲出,真真切切地站在我们面前。
对文字其实是越玩越有味儿,味儿怎么体悟出来?就靠我们对字面文字、作者内心、作品主题的仔细揣摩而来,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音,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作品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比。
名著翻拍的电视剧没有原著好看,好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大概就是因为电视剧限制了观众的欣赏依据,只反映了编剧者的心理,名著中存在的无言之美无法得以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