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天气渐暖,小区内山桃已经开花了,陆续杏花、李花和梨花等也会渐次开放,一个喧闹的春天交响曲即将开始。植物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千百年来已经交融进了我们的文化血脉和日常生活里。当我们亲近自然的时候,如果想起这些典故,也许会觉得更增添几分趣味,甚而升起一种与古往今来执手相握的开阔感。
比如,位列华夏“五果之首”的桃树,传说起源于夸父。上古夸父追日,渴极而逝,为避免其他逐日者步其后尘渴死于道,遂“弃其杖,化为邓林(即桃林)”。于是,灿灿桃林承载了夸父勇于追求理想不畏牺牲的精神。如果说西王母的蟠桃宴赋予桃以神仙长寿的色彩的话,待至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是一众普通人,桃花源已然成了美好社会的象征,是中华文明之大同理想的化身。不知当年夸父追日,可是为了追求这样一个漫长而深远的理想。
桃树不仅有自己的文化血脉,此外,桃与李还携手构成了“桃李满天下”的典故。据王蘭考证,该成语出自西汉韩婴《韩诗外传》。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当权时提拔了很多趋炎附势之人。后来子质获罪逃跑,一度和朋友简子抱怨他当年培养的人都没有帮助自己。简子说:“种植了桃李,夏天可以乘凉,秋天可以吃到果实;而种植了蒺藜,只能被刺伤。关键是你能否培养如同桃李一样品德高尚的人”。落难后,学富五车的子质靠教学谋生,他要求学生在书馆院中的桃树和李树下拜师,并教导他们刻苦学习将来如同桃李一样开花结果。子质培养了很多栋梁之才,这些学生散布到各国做官。而学生们为了感谢子质的教诲,每人都在自己的住处亲手种植了桃树和李树。子质知道后感叹:“我真的是桃李满天下啊”。从此,“‘树人’指培养人才,‘桃李’指培养优秀人才”(王蘭)。
“桃花落尽杏花嫣”,关于杏的典故也有很多。其中“杏林”是中医的代称,典出三国时期吴国的道医董奉。董奉与张仲景、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传说董奉为人治病分文不取,只要求治愈之人手植杏树,病重的人病愈种植5株,病轻者病愈种植1株,如此十年,得杏林十万株。之后董奉又将杏子换米,米用来救济灾民。后世“杏林春暖”、“誉满杏林”都成了专用于医生的赞语。
此外,“杏坛”指孔子讲学的地方,典出《庄子·渔父篇》,言说孔子常在杏林里聚徒授业,休息时就坐于杏坛之上。故而“杏坛”也泛指教书育人。“杏苑”则指新科进士游宴处。语出唐朝,当时朝廷在长安曲江公园设宴祝贺新科进士及第,因园中遍植杏树,遂称“杏苑”。据说宴会上常选少年俊美的进士乘马采花助兴,称“探花郎”。想来,刘禹锡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颇有当时风采。
最后我们再看看梨园。今人李尤白考证了梨园的来历:唐中宗时,梨园是皇家禁苑中与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果木园;后来热爱音乐的玄宗李隆基将其变成了教习演练歌舞戏剧的场所。“梨园子弟”的称呼,自此流传。
几个典故看下来,不难发现这些常见的果木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和我们的身心联系紧密。比如,桃、李、杏都和教育相关,可谓“育心”;杏林又和中医有缘,可谓“愈身”;梨园与艺术相关,而艺术又可教化人心。由此可见,在古人的思想里,花木和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常说相由心生,即我们看待、理解世界的方式取决于我们的内心。中华民族赋予这些普通植物的寓意,未尝不是对我们自身和世界的导引、教化、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