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菜鸟裹裹既有支付宝小程序,又有APP?
满足不同场景用户的需求,降低使用门槛,更好的促进潜在用户使用。
现在很多品牌都是App和小程序共存的当然还有品牌的官网,这些目的不仅是达到品牌宣传的作用,更是搭建一个矩阵,方便各个场景的用户可以更方便的触达使用产品。
小程序的存在更多地是面向所在平台已有的潜在用户和一般用户,这些用户使用频率低,价值小,使用步骤方便就是他们的需求,而小程序内一定会加入引导用户下载官方app,来实现更多功能的操作和权益的享受,通过这个方式使用户变成自己平台的用户。
app 的用户大多是一般用户、优质用户,某类特殊群体的用户等,他们对app的使用频率高,信任品牌,认可品牌存在的价值,这类用户是愿意下载长期使用app的。
假如你是健康码的产品经理,你会如何优化它?
作为一个千万甚至上亿并发,上亿用户量的产品,优化健康码的时候要考虑数据量和处理量得多大。。
从最开始只有一个码,到现在功能比较齐全,一切出发的前提是先保证有这些功能保证能应对疫情需要,然后给技术去处理和【优化】底层的问题,保证产品稳定性,而不是优先优化用户体验问题。
【稳定,精准】才是健康码的重中之重,若技术层面问题优化完毕,OK,再按方案,进行优化,当然,考虑好技术可行性,不要想当然。
外卖预计送达时间既然总是动态波动,那还有展示的必要吗?
结论,预计送达时间是有必要的。
1,预计送达时间会变动的原因在这个计算方式上。在履约场景上,预计时间一般是结合当前时间、进展计算出达到目的场所的时间,也因此在变化的条件下预计时间是变化的。
2,预计时间的对客呈现:客户下单前,预约时间可以提示到客户帮助安排时间,满足用户的期望心理;下单后履约中的预计时间可以辅助客户了解综合进展(若只看到外卖距离和关键时间,其实客户不知道骑士的任务情况、路况等,所顾评估的时间比官方偏颇)。
3,变动场景下预计时间处理怎么更合适:有多家竞品结合变动场景作出类似如下的处理。下单时展示预估履约时间段或时间点;下单完成时展示下单信息同时展示更新后的预估时间;在履约过程中取关键几个节点更新预估时间,如商家接单、商家出货、骑手接单、骑手到店、骑手取货、用户主动查询,在更新预估时间时对当前预估时间与历史时间(下单后的预估时间)比较,若比历史时间晚出一定时间(比如半小时或大30%类似值)则注定提示客户当前繁忙等原因导致可能配送较晚,预计xx时间达到。同理如果提前很多时间到达也可以触发提示,不过目前我没遇到提早达到会提示的平台。
以下从平台角度看呈现预计时间的作用,这是从履约角度,提升客户体验、约束商家和骑手达成履约质量的一个指标;从商业化角度,预约结合预约时间、预约时间结合准时宝、预约时间结合不同品质运力是创收的一种方式。
最后再说一句,会变动的预计时间反而说明这个平台有能力并且在执行提升履约能力这件事。试想,预计时间从下单前到送达前一丝不变,但每次实际时间与预计时间都存在不同的出入,那可要更郁闷了😡
互联网产品高度同质化,是否可以做「聚合服务」,以降低用户成本与提升产品流量?
(目前无论哪类产品均高度同质化,无论是电商、网约车、直播、短视频、内容、社交、教育均有N多产品,这些产品在市场中竞争,能否参照线下商场一样将同类店铺开在一起聚合服务进行引流?例如现在已经有了支付聚合扫码服务、出现聚合一键打车服务,那么社交、内容、电商、教育等平台能否也可以这样去做?)
聚合服务不是一个新型产品业务模式,之前的浏览器的导航和门户网站的服务就做的类似产品。
如果没有核心业务,强大的用户群体,做这种聚合服务平台很难做大做强。很多服务需要用户实名的,单纯的平台导航很难满足用户对于产品的需求。
产品的初始阶段,需要自己的核心业务,有了核心业务和用户群体才有资本做聚合服务,才有机会通过产品自己的用户体系关联聚合服务具体产品的账号体系。
聚合服务,很难获得有效的用户信息,很难满足用户的需求,只是白白的为其他服务导流。当然如果产品本身就是服务导流模式,目的通过导流其他平台和广告盈利,这样的方式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