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理论上)春节后开工的第二天,北京城却仿佛还没有苏醒,上下班交通并不拥挤。订外卖因为无人配送被取消了2次,只有冷冰冰的短信通知,以至于第三次下单的时候要祈祷自己人品好一点。
春节假期没有出去玩,在家读完了《三体全集》,也因此过了个郁郁寡欢的假期,一边郁闷一边还得咬牙切齿在豆瓣给出满分好评,实在觉得有自虐倾向。
后来与同读过《三体》的二三好友闲聊,发现读完的一周至一个月普遍有“星空恐惧症”和“怀疑人生”倾向,反倒让我觉得“同病相怜”,有点安慰了。(但仍然墙裂推荐没读过的小伙伴读一读,不能我一个人疯)
节后调整复工状态,学习了梁宁在得到APP上的大师课——《产品思维30讲》。思维导图读书笔记高清版请关注“Kamiyass的读书笔记”回复“产品思维”获取。
对自己来说,这算是对互联网产品思维的认知提升,把许多过去散点状的知识串在了一起,形成一个宏观上的全景图。借用《三体》中的情节来讲,就像过去活在二维世界,只能看到一条条的线,现在可以有机会跳到平面以外,从三维世界看到一张图一样。
《产品思维30讲》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关于“确定性”的关注,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提供“确定性”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对于产品也好,人也好。摘录几段我印象深刻的文字:
人生如此不确定,所以当你看到有一个东西非常确定的时候,是让人留恋的。
确定,就是依赖;不确定,就是伤害。一个确定性的丧失,不论大小,都是非常难受的。
对一个产品的使用,对一个人的关系,持续收到确定感的反馈,就会觉得安全,觉得可以依赖,如果突然变得不确定,就会有被伤害的感觉。
如果你内心没有“确定感”,如果没有人依赖你,你也没有人可以依赖,点线面体、价值网、三级火箭这些创新战略,即使你看到了也是空无而不可持续的。
而在最后课程总结的部分,梁宁自己也说,如果说这套课程是一副扑克牌的话,“确定性”和“依赖”应该是大小王,也足见“确定性”的重要。
这样想来,其实《三体》让人在郁闷中却欲罢不能,也是因为一直被不确定性折磨着。从一开始它让人在脑海中埋下了一粒种子——“我所知道的可能都是错的”,在这样背景音乐下,一次次给人建立希望又一步步毁掉希望,最后的“降维打击”从根本上断绝了一切生存的幻想。
说回产品,外卖本来是一个确定的产品,下单后多久能收到餐品长期以来已经给用户建立了比较稳定的预期,但是因为春节骑手配送能力不足的原因,让这种稳定的预期变成了“不确定”的,不得不说是一种体验伤害。
这一点上,还是老东家滴滴今年在产品处理上更胜一筹。系统里预置的司乘之间对话都加上了新年问候,并且在开屏和banner上反复告知乘客春节运力会受到影响,降低预期。
其实,人与人的关系也是这样,没有天生的信赖或依赖,只有能稳定、持续地收获确定性反馈,才能让关系变得更稳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共同做一件事的前提是成员间必须高度依赖的话,那么他们必须是相互之间愿意提供自己的“确定性”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