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诗人,一生写下近万首诗,虽然风格和语言没有盛唐的气息,但最可贵的,是他的诗词中饱含着爱国情怀,一腔赤诚,让人为之动容。他就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对国家痴心不改,这种痴心是他身上抹不掉的特质。
梁启超曾说:“中国诗家无不言从军苦者,惟放翁则慕为国殇,至老不衰。”
中国诗人没有不说从军艰苦的,只有陆游羡慕追求为国捐躯,战死沙场,到老都依然没有放弃。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陆游是怎样坚守他的爱国之心?
01 曾是状元热门,却惨遭淘汰
陆游出生时,北宋正经历从腐朽到灭亡的阶段。宋徽宗只想逃跑保命,他的儿子宋钦宗最后投降女真族,成为俘虏,被带到北方,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后来新建国的南宋,只想在南方贪求安稳,一味妥协求和。
陆游出生的前十天,正是女真部署要侵略南宋的日子。他的童年有段时间就是在躲避战乱中度过的。后来他把这段成长的经历写进了诗里:“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
刚刚学走步的陆游,就遭遇了死亡和战祸,为了求生,父亲带着他和家人辗转返回家乡山阴。一路上听见有军队的声音,全家就赶紧躲进草丛里,不敢出一声。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让小小的陆游对外族的侵略有了最初的痛苦印记。
陆游的父亲陆宰曾是京西转运副使,主要负责供应粮饷,此时已经卸任。他对于国家的危难痛心疾首,对于国君的不作为更是气愤至极,经常和一些爱国的朋友畅谈沟通,抒发心中的郁闷。
陆游从小看到听到的都是如何抗战,如何收复失地,在他心里早早埋下了爱国的种子。
有如此才华,前程自然光明,陆游也是这么认为的。
然而,命运似乎跟陆游开了一个玩笑,最有希望成为状元的他,在次年的殿试中却意外落榜了。
什么原因呢?原来权臣秦桧的孙子也参加当年的科举考试,他怎么能允许别人的光芒超过他孙子呢?
早在省试的时候,大家就注意到了考试的人中有秦桧的孙子,然而主考官陈阜卿先生刚正不阿,陆游才得了省试的第一名,这也让秦桧开始嫉恨陆游。
殿试的失败,陆游自然知道是秦桧从中作梗,他非常气愤,在诗中感慨:“奈何七尺躯,贵贱视赵孟”。明明可以好好施展抱负,可自己却做不了主,只能由别人来决定,既不公平也深感无奈。
此后,大家都担心陆游会受到秦桧的迫害,但在他看来,反正自己现在没有官职,也谈不上被贬职或者免官,根本不用在乎。也许是上天自有天意,第二年秦桧去世,陆游也没有遭到什么意外。
不过,他对科举也不再抱有希望,既然想有一番作为,自然不能放弃。陆游想到找人举荐,最后做了福州宁德县的主簿。虽然官职低,但也给了陆游一丝希望。
生逢乱世,怀有一腔爱国热血,即使生活遭遇挫折,仍不放弃雄心壮志。虽科举落榜,依然积极努力,想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
人生,只要自己不放弃,便会绝处逢生。
02 欲死无战场,唯有泪长流
入仕以来,陆游的官职一直都比较低微,但他交友非常广泛。其中不乏当朝的宰相和有权的大臣。不过,也正是因此,给他带来了免职的祸患。
陆游在朋友那听说皇帝和朝臣一起饮酒作乐的事,因为他跟参政张焘比较熟悉,闲谈时他就提起了这件事,没想到张焘见风使舵,又跟皇上也说了这件事,皇上说陆游是一个“反复小人”,把他贬到镇江府做通判。陆游白白遭了一个无妄之灾。
陆游一直主张收复失地,而皇帝对这件事的态度却游移不定,陆游的官职就一换再换。在皇上有心谈判时,主张战斗的陆游就被贬职。在皇上想作战时,主张战斗的陆游就被派到前线做准备。
皇上在需要陆游时就任用他,不需要他时,就给个闲职。对陆游来说,这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
有一次,陆游被派到四川夔州任闲职,路程足足走了一百六十日,一路舟车劳顿,长途跋涉,令陆游有流落天涯之感,不禁写下:“风月为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有人称这段路为“畏途”,意思是险阻可怕的道路。这让陆游也忍不住感慨:我选的做官这条路,不正也是“畏途”吗?
人生兜兜转转,总是不尽如意,但又能去何处呢?
乾道二年,皇帝有了作战心理,陆游又被调到前线南郑做战争准备,这是陆游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在这里除了作战,还打猎,陆游曾亲手射杀一只猛虎,可见他当时非常勇猛,雄姿英发。
然而君主收复失地意志不坚定,事不成,陆游又被调离,派到成都任职。这下彻底没有事情可做了,就像他自己所说:“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他的时光多半消磨在酒馆和歌院当中,表面虽然非常潇洒恣意,但内心极度的纠结和痛苦。
官场的起起伏伏,没能影响陆游收复失地的志向,皇上曾给了他无限的希望,却又无情地亲手毁了这份希望。陆游一心报国,想为国效死却苦于没有战场。
英雄无用武之地,古往今来让多少仁人志士心怀忧愤,无比悲伤。
03 一生坎坷风雨路,家祭无忘告乃翁
乾道八年的冬天,陆游离开南郑,到达成都,从那时到现在,前后七年时间,他曾到过蜀州、嘉州、荣州,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直到最后,他只获得宋孝宗“燕饮颓放”的评语,意思是皇上认为他只知道喝酒作乐,其他官员也以此来嘲讽他,他索性称自己为“陆放翁”,表明自己就是这副样子,其他人也无话可说了。但他这样不以为然的姿态,对他的官场生涯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后来辗转多个地方任职,又来到建安。
不过,陆游在任何官职的位置上都没有放弃勤奋读书,这对他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教育。
皇上还是了解陆游的爱国之心的,很多陆游的诗文,他都很欣赏。像陆游在《婕妤怨》中的“妾心剖如丹,妾骨朽亦香,后身作羽林,为国死封疆”,一颗爱国的丹心,让皇上看了都为之动容,总想着有机会就重用他。
淳熙六年秋天以后,宋孝宗召陆游回临安,陆游又充满勇气地在《鹅湖夜坐书怀》中写道:“我亦思报国,梦绕古战场。”想要一展抱负。
然而,新的官职琐事缠身,依旧无法实现他收复失地的愿望。次年,刚有仕途上的转机,朝廷大臣赵汝愚又因为他曾经的散漫生活对他提出弹劾,陆游被罢免还乡。
五年以后,陆游的朋友周必大在朝中担任了要职,在他的帮助下,陆游再次被启用。去临安拜见皇上的路程中,写了有名的《书愤》,其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最为表达陆游的心情。人虽已老,可是陆游依然羡慕诸葛亮可以为国鞠躬尽瘁,率领三军北定中原,可见年迈的他斗志仍在。
可到了临安,看到的是处处繁华,他反而更加悲伤。因为深知官场黑暗,自己前途又未卜,所以感叹“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他对自己说,不要叹息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襟,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山阴的家乡。新官上任并没有激起他的志向,对朝廷的失望,让他竟萌生了退意,心里被思乡的情绪困扰。
其实陆游内心是纠结的,想为国效力,奈何面对官场互相倾轧,朝廷内部争斗,他也无法力挽狂澜。
这次到临安朝见,他被皇上派往严州任职。任职期间,陆游的女儿离世。白发苍苍的陆游用手轻抚着棺木说:“让我的眼泪给女儿殉葬吧。”
更为痛苦的是,已经六十三岁的陆游,仍然没有实现他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理想。
开禧三年十二月,南宋和女真族议和,最终朝廷以无比屈辱的条件,又暂时获得了苟安的岁月。朝廷的一味退缩,隐忍,使陆游彻底失望。
晚年的陆游多病。终于,在一个寒冷的冬日,这位留下九千多首诗歌,为国家操心了八十五年的斗士,终于在病榻上闭上了眼睛。
只留下一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他一生的惦念,临死依然执着,希望收复故国,统一国家。
青山可埋忠骨,但忠魂依旧长留人间。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以他的一生践行了对国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