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传记作家欧文•斯通,为一位同样曾默默无闻而又早逝的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所写的传记小说,幸运的是,传记作家能够看到自己的作品热卖,作为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渴望生活》已被翻译成为80种文字,销出2500万册;而梵高,却无法看到自己的名字在将来的年代里几乎成为了艺术的代名词。
这不是一本完全写实的传记,而是传记小说,梵高生时是湮没于芸芸大众的贫苦画家,写传记无从谈起,所幸的是,斯通决定写书时距梵高三十七岁早逝才过去四十年,他的绝大多数亲友和曾与他有过交往的人依然健在。他背负旅行袋,走过了英国,比利时,荷兰和法国等地,居住在梵高曾经的寓所,寻找他曾经作画的地点,为自己的作品寻找史实依据,此外,梵高和弟弟间通信的大量邮件,也成为了研究人物经历和内心世界的重要线索。
这是一本关于真实,纯粹和美的小说,我一直认为,我们现在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由于时代,国度和文化等原因,周遭充斥着虚伪和浮躁的东西,信仰的缺失使得人们像随波逐流的稻草,很多人甚至永久的失去了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真正的艺术家,永远是最真实的那群人,因为艺术家的职责就是把他眼中的世界真真切切的注入到他的作品中,正如梵高的老师教育他的,“无论你做什么都会做好的,你最终一定会表现出你内心的一切,而那就是你一生成就的证明”。
在梵高的一生中,他选择了做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做一个纯粹的善良、正值的人,选择了追随自己的心灵而不向世俗妥协和屈服,选择了纯粹的“生活”,而不是“生存”,梵高自杀的悲剧正是宣告了这种矛盾和不妥协。现实是,直至今日,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在“生存”,而且是“临摹”着别人的方式“生存”。
我相信从斯通笔下流淌出的是最真实的梵高,而不是那个在神坛上的他,因为书中的梵高也只是个凡人,有着像凡人一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以及性格上的偏执和缺陷。只不过和一个拥有高贵灵魂的凡人对话,总能让你感动,感动于他那令人怜爱的真实,纯粹和美。诚如斯通所说:“不过,永远要记住,是文森特的身世打动了读者,我只不过是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