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陶宗仪写了本名叫《南村辍耕录》的书,书里有个“寒号虫”的故事,讲的是“五台山有鸟,名曰寒号虫。四足,肉翅,不能飞,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毛羽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若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后人对这个故事的解读是:寒号鸟在气候暖和的时候拖延着不筑巢,导致严寒时最得意的羽毛脱落。告诉人们拖延对工作、生活的消极影响。
"任务拆解法"
我们常常在一些对抗拖延方法的文章里,或者是在一些高效学习、高效执行的文章里看到“任务拆解法”。
有的人是把一项任务拆解为可以三四个板块,按照顺序来完成,有的人甚至拆解至每个细微的动作,比如打开电脑—打开word等,严格按照拆解好的事情进行,不去开网页看邮箱等。
拆解的详细程度因人而异,但似乎都有效果。看了多本关于拖延的书后,我认为“拆解任务”有效的原因为以下三点:
一,便于开始:
网络上有这样一则笑话:今晚又要开工了。我从傍晚时分开始酝酿感情。先吃了一碟瓜子、一只鸡爪、三个巧克力派,两杯酸奶。回到房间,沐浴更衣。擦一遍爽肤水,擦两遍润肤露。往房间里喷一点香水,泡了一壶玫瑰花茶,花十分钟啜饮。打开空白word文档。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感觉灵台空明,心平如镜。然后,睡着了……
在面对一项任务时,我们常常因为不知道怎么开始或者是从哪一点开始而拖延,开始整理书桌、清理房间等等。但是如果拆解任务之后,我们可以从已经拆解出来的小任务开始着手,也会更清楚所做的事情是不是属于任务里的一部分,万事开头难,一旦开始,有了状态事情就很容易继续进行下去了。
“行动的秘诀,就在于把那些庞杂或棘手的任务,分割成一个个简单的小任务,然后从第一个开始下手。”——马克吐温
二,让任务处理变得机械化
(1) 有心理学家发现,拖延在编辑、作家身上更为严重,是因为他们的任务更抽象,使心理压力更大。因此,我们在处理一项任务时,试着把它拆解,变得更加机械化,我们对它的抗拒心理会低一些。
(2) 如果这是一项任务在你的生活中需要反复去做的,使它变得流程化之后,如果再次执行会更加顺畅。这个方法也是知乎大V“战隼”的方法,称之为小系统化。
三,有反馈
拆解任务,在每完成其中一小项任务之后,相当于多了一个反馈:“我又完成了一部分任务了呢“心里会有踏实感和成就感,会更加有动力向前。
小故事: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在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故弄玄虚。马拉松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在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山田本一又获得了冠军。他给记者的,还是同样的回答。人们觉得很不可思议。
十年后,这个谜团终于被解开了,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中这么说:“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四十几公里处的终点线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山田本一用的方法就像拆解任务一般,这个方法会让他持续得到反馈,增加心理的积极暗示,任务的完成变得不再那么遥遥无期,因此也更容易完成。
拖延是面对任务时的一种消极应对方案,拖延本是为了对抗焦虑,但是越拖产生的焦虑也更多,同时,也是极浪费时间的。试着克服拖延,让工作不再那么艰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