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元宵节忙着抓住最后的时间拜年,晚上又处理了一个突发事件,所以十一号的日记就漏写了。为什么说是最后的时间拜年?过了正月十五春节就结束了,之后再去就不能算拜年了。
说到拜年,以前不过是亲戚之间互相走动,大家一起吃个饭,聊聊天。舌尖上的中国嘛,亲戚们聚在一起轮流的去各家吃喝,也是一个难得的秀厨艺的好机会。高手在民间,其实每家每户都可以拿出一些特色的菜肴招待客人,让人大饱口福!比如我舅舅做的拔丝荸荠,香甜可口,拔出的糖丝如银丝又长又脆,每次都是一上桌就一抢而光。我大姨家的拿手菜是她腌的腐乳和各种腌菜,在吃腻了大鱼大肉之后来一碗腌菜炒饭配上红油腐乳,那叫一个爽!哎呀妈呀!我的口水!(。ᴗ。)我父亲的拿手菜是糖醋排骨,排骨用文火炒得微焦,连骨头都酥了,外面裹上糖醋汁,外软里脆,真是渣都不剩了!我奶奶的拿手菜是梅菜扣肉,黄陂特色菜,梅菜清香,五花肉入口即化,肥而不腻,唇齿留香!我叔叔腌的鱼最好吃,大鱼肉厚刺少,加上腊肉豆瓣酱蒸熟,满屋飘香。小时候最喜欢年三十,父母会炸元子,翻饺,还有我妈妈特制的花蝴蝶,用面粉摆成蝴蝶的造型,炸成金黄色,这可是我妈妈的创意哦!(可惜那时候没有手机拍照)口味有咸的和甜的两种,炸的这些点心装满了两大桶,在过完春节以后很久还可以拿出来解馋。
在我更小的时候,爷爷奶奶住在乡下,他们家里有菜园,菜是奶奶和叔叔们自己种的,鸡是自己养的,正宗散养土鸡哦!家里还有一个大磨子,豆腐也是自己磨。每次去奶奶家吃年饭,感觉要坐很久的车,走很远的路,每次我都会在车上睡着,最后被父母换着背回奶奶家。在记忆中,奶奶永远都是很忙,不是在菜园里忙就是喂鸡赶鸭,她的脸上并没有多少舒展的笑容。家里的年饭也吃得并不太平,兄弟媳妇之间好像总有一些争执,后来我才明白,和家庭条件不好有关。后来爷爷突发脑溢血去世了,奶奶也离开了乡下住到了儿女们的家里,虽然日子比以前慢慢好起来了,但是春节再也吃不到那么好吃的菜了。
姥姥家也是有一个小菜园,虽然在市里,那时候大多数还是平房。姥姥同样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勤劳的她把房前屋后的每一小块土地都利用起来,种上菜,平时的青菜也是可以自给自足。姥姥特别能干,她会利用各种食材做出美味的食物,而且有很多发明。比如把茄子晒干,过年过节和肉一起炖着吃。把各种菜都做成酱菜,连萝卜干都有好几种不同的口味,我现在想起来,很应该推荐姥姥去拍舌尖上的中国。其实姥姥会充分利用食材,完全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原因,在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时候,一根萝卜都是宝贝。记得有一次我在院子里捡了一些梧桐树上落下来的种子玩,姥姥看见了,要我拿给她,她洗干净放在铁锅里炒熟,香喷喷的可好吃了!感觉没有她做不了的食物,我真是太佩服她了!可惜她不识字,要不然写一本菜谱多好!可惜妈妈没有继承姥姥的好手艺,除了她做的米酒和蝴蝶外,平时也很难吃到她做的饭,做饭的活都是被我爸爸承包了。爸爸还有一个绝活,就是红烧蹄膀。把猪蹄膀去干净毛在锅里文火炖一个多小时,再加上酱油香料等佐料烧,加点白糖,最后香喷喷的猪蹄膀端上桌,用小刀划开棕红色发亮的皮,里面是软化了的腱子肉,切一块蘸着酱汁,入口细嚼,美得你恨不得连舌头都吞下去!最可惜的是,我没有遗传到这些优点,嘴会吃可是做的饭菜始终停留在菜鸟级的水平。汗颜!((ꈍᴗꈍ)
哦,对了,我会做寿司,虽然做得没有下图好,但是勉强可以吃,好在孩子还比较爱吃。下面的图是光谷华美达酒店唯根净界素食自助餐厅拍的,没有收他们广告费啊,他们的寿司是的确不错的。^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