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果然我还不是时间的朋友。这本《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从深圳书友手中漂到我手里时,正值报名考研过后,以为可以一口气看完然后该干嘛干嘛去。结果是:看了第零、第一、第二章,就搁下了,然后书中所说的临近Deadline之“时间加速度”现象已经出现,拖延症缠身的我像驾驶一辆失控的汽车以加速度撞墙似的撞向研究生考试,结果可想而知。不过,即使我在加速度出现之前读完这本书,估计也没有什么帮助,我应该就是那种“听了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人。
所以,撞墙之后,我又捡起了这本书,有一搭没一搭的读下去。用亲身经历去体会这本书说的平凡道理,一章章都是讽刺啊。
全书分九章,前面是“困境”、“醒悟”、“现实”(对,就是我看了就撂下的部分);中间是“管理”、“学习”、“思考”(算是方法论,最基本的);后面是“交流”、“应用”、“积累”(针对具体现实问题的各种小工具小理论)。
当我在高铁上花半小时把最后部分看完,就不由想到:一口气读完全书,也可以是三小时以内的事,为什么不呢?当然,不是说一次性读完就效果最好,但是像我这样放下再拿起,再放下再拿起,打断了阅读线索,就会造成最终阅读效果的低效,读了后面,忘了前面。所以阅读这书的过程,正好提供了自己的一个反面教材!
出这本书第一版的时候(2009),李笑来大概是三十多岁,好像还在新东方当老师,到第三版的时候(2013),应该是不惑之年了,也已经另立门户。书的内容是由网志集合编排整理而成的,为了好好架构这本书,估计编辑费了不少工夫。有些网志,以前我也零星看过,现在以一整本书的面目出现,虽然整体仍然有点松散,部分有点拼凑,倒也算是完整了,何况还有校注者沈璜和插画师胖兔子粥粥的助力,真是增色不少,把这第三版看作集体创作也是可以的。
如果读者对新东方早期教师的能耐与特色有所了解的话,会对他们的话术有深刻印象,幸好作者并没有滥用话术,只是强调了共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充分理解和同情普通人的弱点,在这个前提下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分享给学生,很平和,也实在。李老师声称,他讲的不过是人所共知的一些道理,其实真不算原创,真正的效果却取决于听者;我还觉得,应该是取决于行动者才对:真是知难,行更难呢。
看到那些我已经多次明知故犯的问题,心里实在不是滋味。试举例子:
运用自己的心智,多作理性考量。——可是遇事偏偏是非理性的反应居多。换个说法就是:作死。这也可能是思考的快系统与慢系统的矛盾。我的脑中非理性已占据了一定面积,轻易甩不掉了,可怜的理性,呈萎缩状。怪谁呢?
注意积累。——是呀,如果干了几年没积累出可见的记录,拿什么证明这段时间真的干了活呢?这么简单的道理,也不复杂的行动,竟然没有实现。
很多工作有百分之九十的活动本来是无趣的。——正解。那百分之十是奖励。是使人能够继续的动力。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法相反,完全依靠兴趣去引领自己是更困难的一件事。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有很大几率是因为对这份工作不擅长,也没有什么心得,因此容易失去信心。要想引起兴趣,先要克服无趣的部分,那可是高达百分之九十的部分呢。
……还有更多更多,书中几乎每一个小节都能找到我在现实中曾经试图绕过的部分,而生活中能够真的绕过的事情,可真不多!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最深的感触。
当然,书的开头部分提的,“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这相当于一个万能句式,单独看去是无意义的。唯有看清楚作者如何从自身的经验入手分析问题,提出方案,验证理论,有足够耐心观看他的这些呈现(不需完美),才能反思自己,应用到现实中去。并不需要照单全收,但是别人主动提供了样本,应该尊重与了解。作为一本诚意分享的书,作者已经交付了自己的努力,余下的,应该由读者去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