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学了一首《声声慢》,只记得当时词意境的凄冷,尤其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然而对于它的作者李清照却没有任何印象和感觉。都说她在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是开婉约一脉的名门闺秀,可是小小年纪的我觉得她的词还没有写过“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的温庭筠的凄美。 (那个时候的我,总以为温庭筠是个漂亮的女词人。)
直到有一天,姐姐买回来了第四辑《时文选粹》,让我看到了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让我第一次真正认识李清照。虽然高三学习任务很重,但是语文老师还是规定我们每一周交两页摘抄。那个时候我的同桌每周交四页,她不仅字写的非常漂亮,而且每次月考作文都要作文范文打印出来,全阶段人手一份。所以有她做榜样,我当然也不能懈怠,后来渐渐养成了看到什么好文章就抄下来的习惯。《乱世中的美神》是对李清照从出生到去逝整个人生的细致描绘,涉及到了她的爱情、民族、词等一系列生命符号。所以,它非常长。第一个星期,我抄了四页半交上去。第二个星期,我接着抄了七页交上去。第三个星期,我又抄了四页交上去,这时我已经完成了文章的五分之四。第四个星期,兴致勃勃的我准备开抄的时候,书,不翼而飞了。找了五天,没有踪迹,可是作业还是要交啊。于是,我按照之前的估计给摘抄本中间空出了五页,并用订书机订好,并在其中附上字条:“老师,这篇文章我没有抄完,书丢了,等我找到了补回来,您能不能从后面开始改我的摘抄?”本子发下来,字条上老师潇洒的笔记:“读书要进得去,出得来,别太钻牛角间,随意一些更好!”可是,在梁衡的手笔下,我又如何逃脱他为我们调出的这一帧帧李清照的所有生平境界?
李清照,整个人都是个异数吧。出身贵族,有着美好回忆的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她是“绣面芙蓉一笑开”的待字闺中美人胚子,也是“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里情窦初开的少女。十八岁嫁做人妇,与赵明诚结为连理,又琴瑟和谐,夫妻唱歌不绝,与赵明诚在一起,李清照既是他的诗朋酒友,又是他的知己知交,两个人是何等的神仙眷侣。从“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的自信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与夫君的难舍难分再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痴痴思念,都是一种幸福。也许是上天嫉妒了,在两人成亲二十六年后,赵明诚死在去建康赴任的路上。失去了挚爱的丈夫,也是李清照后半生磨难的开始。
上天何其残忍,给了她绝世的才华,给了她一个美好的人生开始,却在某一天,全部夺走,丈夫故去,亲人离散,上天给她留下了一个“国破家何在”的凄凉收场。但李清照熬住了,她虽随着宋朝的小朝廷南渡,在人世间颠沛流离,何时何地都给她添了一个又一个新愁。任自身如何潦倒,她仍念念不忘家国之恨。你看《永遇乐·元宵》“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昔日风光无限,可如今世间繁华都似幻影,沉溺不醒的这国家、这人民怎么能让她不忧思?
1156年或者以后,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原来,英雄美人也要迎合时代,只是迎合不上的时候,必定会饱经忧患。风住尘香花已尽,那个曾经立于秋风黄花种寻寻觅觅的香草美人,追逐着千年的风雨,一跃出现在时空的轮回隧道中,让我们看见。
对于李清照,我最喜欢的不是她愁到心底的词,而是她随赵明诚流亡经过乌江镇时吟出的那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尖劲力突起,这份巾帼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又有几人可以匹敌?
其实,后来的后来,我一直没有找到那本书,高中毕业后心里惦念着那篇文章就跑书店里重新买了一本《时文选粹》第四辑。直到现在,保留下的那个摘抄本里面还是不完整的文章,空白的纸页上浸着订书钉泛黄的铁锈,似乎在提醒着我那一段与君初相识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