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31日
今天仍是七点出门,阴阴的天空覆盖着厚厚的云层,不见一点蓝色。公交车居然没堵车,很顺利的就到了学校,工作人员刚刚开门我就走进了611教室。
在洗手间门口,碰到上开水的工作人员,她个子不高,大约不到五十岁,我并不认识她,她却微微一笑,给我打了个招呼,一声:“早上好!”使我顿时感觉一阵温暖。
从洗手间出来,见曹老师的包已放在讲台上,却不见人,看样子,老师是第二个进教室的人。
我在刷卡的同时,隐约听见了老师与人交谈的声音从外面传来,只是听不清楚他在和谁说话,也听不清楚说了些什么。
几分钟后,老师来到了教室,和我交谈起来。
老师对我说:
“你写东西比较快啊,不要那么快,把你想写的东西放在心里一段时间,酝酿酝酿再写。”
我说自己就是有些性急。老师笑笑问我道:
“你平时看书吗?”
“也看,在沙发上也放有几本书,没事的时候也看看,只是容易忘。”
“忘了也没关系,你看过了,虽然记不住,但是它潜移默化的在影响着你。喜欢的书,要多看几遍,你就会有收获的。写作不看书是不行的。”
我说:
“我还是因为书读少了,现在又上了点年纪,看了又记不住。”
老师马上打断我说:
“不要强调客观,什么时候都不晚!”
老师斩丁截铁的语气让我感觉到他说出此语时的认真态度,使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碰到困难就强调客观,然后就原谅自己在写作上的原地踏步或者退步的现象。
在说到最近我写的《盲人张志雄》时,老师引导我说:
“你的周围没有盲人吧?你对盲人的生活了解多少?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人交往的心里活动和交往方式,肯定是很独特的。你必须要走进他们的生活,才能把细节写好,才会从中找出他们独特的地方,才会写出完全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你想只用一两个月时间就把他写好,是不太可能的。”
我们交谈的时间不多,我却仿佛觉得今天老师给我上了一次小课。我再一次看到了老师在文学创作上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知识,老师就是一位在海洋里自由遨游的运动健将。
九点开始上课,老师讲了“随笔”。
以前我以为“随笔”就是随意写出来的文字,听了老师的讲述,我才知道,原来随笔也是一种文体,是记叙文中的一种写作方式,不是随意就可以写出来的。
“随笔”除了和其它文体一样,要有文学性、趣味性以外,特别强调它的理性、思想性,要从作者自己看到的、见到的、想到的、经历的事情中发现和说明一种道理,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就要求作者有着广泛的阅读经历,丰富的知识积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会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总之写好“随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今天的收获是:
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懂得了知识积淀太少,是自己写作水平总是原地踏步的主要原因。在写作路上我是万里长征才开始走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