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大道从来不主观作为,没有任何目的,也没有任何成见,所以无所不为。道家思想主张“为”,主张为“无为”!《庄子.应帝王》一一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庄子》认为有觉悟的领导者必然遵循“为无为”的法则治国平天下。《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阐述得更为透彻,即“天道无为而行,人道为无为而治。”
“为”字的造字本义是有目的性的或主观性的劳动、工作和运动。道的运动是“无为”的运动,也就是说宇宙的运动是“无为”的运动,是没有主观性的运动。觉悟者的“无为”,就是与天合一,与道合一,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不断弱化自己的主观性,一言一行都要时刻坚持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要既注重克服自己的主观性、又注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道的运动是客观的运动,不存在主观性,大道时时刻刻都在以对立统一的客观运动不断发展。道包含一切,所以说,道无所不为。
二、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统治阶级如果能遵循上述规律,天下万物都会自我进化、自我发展。发展的趋势过于蓬勃兴旺时,我们的道必然会用“无名之朴”来约束这种趋势,相対于人而言,这种趋势即指“膨胀的欲望”或“泛滥的私欲”。“无名之朴”,即伴随天地开始形成时产生的的没有具体形状的根本规律,也就是这种规律将不断约束过度发展的趋势和不断弱化泛滥的私欲。
因为“欲”,是一种主观性的运动,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运动。“朴”是客观存在的根本规律,从运动的范畴而言,“欲”与“朴”是相对立又相统一的。“欲”是向外的扩张的运动,“朴”是向内的收敛的运动。
人及人类社会在发展中通过不断减少和弱化意识的主观性,才能全面认识事物最根本的内在的运动本质;通过不断强化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全面认识事物由小到大发展的多种多样的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外在的运动本质。
三、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通过守静向“欲”的反面发展,《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中就已经十分清楚地阐述了“静”与“守静”。
天下万物回归本性,万物稳定发展。修身养性者回归本性,内观自我,恬淡虚无,自然返朴归真;天下百姓回归本性,自然安居乐业、和谐相处,国泰民安。
因此,通过守静向“欲”的对立面运动,不断削减弱化意识的主观性,天下万物将自觉遵循事物内在运动与外在运动对立统一的客观规律而自然发展。
(郑裕波 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