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笔记---整理日常的闲索

2017.10.3

常态构成生命主体的承载性。

情则给予丰富的灵动之高下的参与感,亦即我之主观的判别化表达(对待)。也是对应无限可能的一种开放式同在的条件化依托的构成性把握。

意识的反观即导向物性本然的差别化对待的丰富性及其视角(视觉)化体验的拥有自在。

不囿于外化差别之关联的局限而引向完整的阶段化担待,同时是抉择的抉择——亦即是抉择的放下。

(人貌似如果不能成为自己喜欢的类型往往就成为自己讨厌的类型)

2012.4.16

抱怨是无能,不满足的口头胜利。

是脆弱的矫情,是自我放逐的信口开河。

是无知的放大,是盲目的膨胀。

我们总是会对些许不适产生一定的抱怨,基于我们心中已存有“相对较好”的概念,亦即对比产生的差距是我们的宿怨之渊,而唯有不想高下的人才屑于争取小“小小的平等”——公正待遇。

机会主义便成了推脱的借口。

怨是内心的不能自已,还有赖于自我不作为而愤懑于胸怀、心头。

牢骚是个人最卑劣的性格,戒掉口头的放肆首先还应从心思的高度衡量。

混乱,盲目是不适应的主要表现,是对秩序的破坏,也就意味着对自我的破坏。

秩序是责任的衍化式,是顺承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静化、净化了的心思外化,是物的平衡,是度,是适中。

我们总想定义出问题的核心之所在,源于我们对现有的未必满足。

反省也是一种变相的抱怨,但却有益于我们改善心境,提高觉悟。

“悟”者“我心”,“心我”,“无我无心”,心所扮演的角色承载了我们物质和肉体之外更多的一种“想有”和“存有”,继而推动我们去“拥有”“占有”。

其间便有产生了方法的抉择。

是损人利己,还是大公无私,恐怕都有悖于真实的自我吧。

但凡有所为者必有所图,无论是外在的肯定,“荣誉”还是内在的心安理得,都不外乎是自我的一种证实,证明存在。

即我参与了我的主要存在,没有自我的绝对参与,便没有任何的词语可以形容。

因为言语乃是作为的实用——为我所用的媒介而存在,亦即使用也是有所选择性的启动。

标榜不过是为了了解,而了解却有时为了标榜。

那我们所刻意行动的一切都不过是为了一种自我的求证之标榜,无论外化的长斑还是内心的修为。

无非都是对自我的一种到达,而非自我的舍弃。

宗教反倒成了借口和理由。是个人强化了的从众心理。

谁有了宗教信仰,亦即放弃了一半自己而流于“半真实”。

但宗教同时却也包含了不被迷误的自我求证法,即“恪己”。

这也说明了人意识化罪恶源于贪婪的不自觉,是自以为是的虚妄,是独断的自卑者,借由对外在的强化伪装自己,反倒是真实的迷失,所以才产生了艺术和宗教——用以自我安慰和自我陶醉。

那些靠外在肯定的东西都是内在的“无用”,有必要去求内在的“功用”。

“未用”是无知,而“不用”是无耻。

面对现象的过分扩大而继续宣扬既定被认可的“功效”是助纣为虐的延续。

亦即恶是我们贪婪的创造,是“自我”的背叛。

人不是神的放逐,反倒神是人的遮羞布,借以消除罪恶。

转嫁问题,是人的拿手好戏,总还要冠冕堂皇的诚惶诚恐,煞有介事,不过是自我愚弄,自欺欺人。

看来“上帝”是人类虚伪的面具,是把自然物化了的逃避责任。

“丑陋”是自我最低俗的判断,是自我得意的未拥有,是另一种害怕的自卑。

但凡自私的都是软弱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