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选择阅读《至味在人间》一书,实在是因为《舌尖上的中国》太出名了。如雷贯耳的总导演,在国人心目中美食家代名词的陈晓卿,其美食文章又是怎样的风采?
没想到陈导的文字竟然如此粗粝有烟火气、幽默而又大智慧,活色生香,冒着烟,冒着气,甚至能感觉到嘴角冒着的油渣渣。读他的书,就像关系很好的邻居大叔在手舞足蹈地讲新闻,风趣之处让人捧腹大笑不已。这不就是当前最火爆的娱乐形式——脱口秀吗?建议李诞下期的《脱口秀大会》请陈导来做嘉宾,绝对是一把好手!
《至味在人间》是陈导多年前的68篇美食专栏文章的合集。没有固定主题,我手写我心。所谓的美食,其实是美食背后的故事、情感、文化、社会的综合。脱离了人、脱离了人情谈美食,那是菜谱。
而真正的美食文章,能让作者看到美食背后的人,那个不爱厨艺规整的所谓高档美食,却对走街串巷、胡同深处的、犄角旮旯的人间烟火气念念不忘的电视纪录片大师,那个豁达乐观、心宽体胖的美食爱好者,那个美食家中的脱口秀大师。
陈晓卿的文字是很有梗的,用他后记里的话说是“抖机灵”。简单地美食何以产生脑洞大开、别开生面、天马行空的联想?只能归因作者是摄影专业的研究生。艺术家啊!艺术家总归有异于常人的想法啦:
说起自己喜欢各式各样的萝卜,他写道——我甚至因为萝卜而喜欢上了好莱坞的茱莉亚萝卜丝——那个美丽的长着一张气吞山河大嘴的美国女青年。
谈起自己对陌生食物的陌生到爱上的过程是——古时候,男女结婚,好多人之前根本没见过面,但也不乏和谐恩爱的例证。我和延吉冷面就是像这样,从不接受到习惯,最后变成无法舍弃。
调侃办公室各路人马点外卖——经常是你打开这家的盒饭刚刚做深呼吸,却看见另一家饭馆的服务员赤裸裸滴端着一大盆香气四溢的水煮鱼奔隔壁办公室走……这时候的感受就像,你刚跟翠平新婚燕尔,党组织又派了个晚秋跟你招手,造化弄人啊!
强调菜要新出锅,他的表达更是让人会心一笑——菜没有了这个新鲜劲之后,再和它亲近——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靠在你肩头的女孩,心里一直想着前男友。
与美食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务,经文字一排列组合,竟然意味深长、趣味横生。这就是时下最流行的说话有梗啊!
陈导自谦是美食爱好者,不是什么美食家。可是看完此书,还是不得不感慨,陈导去过的地方多,尝过的美食更多,最关键的是故事多。无论多简单朴实无华的食物总能诙谐幽默地娓娓道来一长串故事。
美食跟情景相结合,就仿佛一出出美食的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背景、有评论,齐活!
安徽老家母亲亲手作的酱,单位旁边的小食街,大学时候的味蕾往事,最后的吴江路记忆……那些曾经带给人温暖的美食回忆,消散在岁月的尽头;
五湖四海的羊肉、豆蔻年华的花生、魔力的皮蛋、让人放弃优雅的田螺……那些朴实的日常之食,经陈导回忆编织,总能盛开出满腔热情的烟火气;
此外,对食物味道的把握有自己独有的见解,各种美食故事、美食历史信手拈来,如——相传著名的新疆大盘鸡,就是三十年前由在新疆的四川籍人士炒制的,然后,甘肃籍的加进了土豆,陕西籍的添了皮带面……显然,这种事情只会发生在移民扎推的地方。
这就是美食家的资本与根基啊!无他,唯有料尔,肚里有料,胸中有料,大脑更有料!
在书里,陈导还传授了不少常年混迹美食江湖总结出来的武功秘籍,经济实用,随手可取,立马可用。
对于饭店菜单得推荐菜,陈导的意思很明显了:
——去一家饭馆,拿其菜单,我会略过前面穿靴戴帽的“隆重推荐”,直奔后面的主体内容。这些年的就餐经验告诉我,菜单的头版头条,往往和网站、报纸、电视的版面一个德性,绝大多数是受某种利益驱使的。
一定要找出潜伏菜,不要傻乎乎地认为贵的就是最好的菜。因为饭店一般——用几道成熟、有特色的同时又超低价位的菜吸引你前来消费,靠其他菜的利润弥补这个差价。堤内损失堤外补,看上去那道菜越便宜,但却能带来整体规模效应,这里面暗含着价格心理学原理。
去饭店就得化身为余则成,DOUBLE潜伏菜,胃满足了,钱包也满足了。
对于饭店服务员推荐菜——听到服务员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家其实某某鱼(单价不菲)做得不错。我来这原本不是为了吃鱼啊。所以,我常常会反问一句:“请你告诉我,我为什么一定要点一条鱼?你是怎么指导我和鱼有仇的”。完全为了讨好服务员,而不是为了自己的食欲,去结束一条鱼的生命,这确实可疑。
在书的最后,陈导分享了书的起源。源于他们一伙老男人每周不定期的聚餐,他在MSN上开了自己的空间,记录饭局上的趣事。没想到多一段时间有媒体开始约稿,进而开始美食专栏,自己的事业也因美食上了新的巅峰。不由得感慨,人生兜兜转转,不知道在哪个转角就会遇到一辈子的挚爱。
不过不管是否遇到挚爱,陈晓卿的《至味在人间》,会让你热爱这活色生香的人间,只因为,有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