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小Y 看完咪蒙的那篇《现在都流行睡丑逼了?》,随手转发给我,并向我吐槽,“咪蒙这次真的太过分,言辞太过了,竟然黑我男神高晓松,他哪里丑了。”我乐了,调侃她“迷妹眼里,偶像永远是西施。”她一脸严肃地问我:"你认真看这篇文章,看完肯定也会很不舒服的,讲真噢,我真的觉得咪蒙的文章太剑走偏锋了,难道只有这样才显个性才博人眼球吗?“我看完之后,确实觉得非常不舒服,继续和小Y聊:“不是的,剑走偏锋并不个性 。”朋友说,“是啊,我还是喜欢一只特立独行的猫的文章,观点鲜明偶尔自嘲却又不失风趣。如果为了显得与众不同而处处带刺,那么和为了吸引父母关注而嚎啕大哭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呢? ”
她的这个问题, 我陷入沉思,大概小孩子和成年人的区别就在于:小孩子的思维很简单,只关注好和坏,所以为了吸引父母关注嚎啕大哭,是可以理解的。而我们成年人不一样,是应该把握事情的分寸。为了与众不同的个性而剑走偏锋,明显是不明智的。合群并不就意味着平庸,当然盲目合群或许不是成熟的表现,可成熟的人大多都是合群的。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合群?我对其中一个回答影响特别深刻,“在我看来,合群是一种很重要的品质。合群不是指迎合所有人,不从众,而是一种坦诚、包容和欣赏他人的能力,有自己的分寸,是一种不轻易给他人添堵的品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上各种文章都透露着这样的观点“合群变成了平庸的开始,不合群就像禁果一样,大家都想偷着吃,好像不合群才是出众的必要条件。”大学时,你为了合群,把原本要泡图书馆的时间花在了和小团体一起去逛街上;你为了合群,把原来要看书的时间花在了和姐妹们一起追剧上;你为了合群,把原本来学英语的时间花在了和室友们一起睡懒觉上。你可能会反驳这样的合群,难道不是平庸的开始吗?不合群才是真正出众的必要条件吧?
为了迎合他人的生活节奏而逐步放弃自己节奏,这是抱团行为,恐怕并不是合群。你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孤单而已。
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信息越来越不对称,所有你知道的东西,谷歌百度一下,别人也基本都知道。而你仔细去观察会发现每个领域真正具备话语权的人,从来都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并肩而行。合群,才有可能合作,对个人而言才有可能走更远。 一个人确实能跑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却可以走得更远。
逻辑思维里有一期《只有改变才能看见未来》,是张泉灵来做客串嘉宾。她分享了自己从央视辞职投身到互联网投资行业,这半年来的心路历程。其中她讲了一个关于她自己认知的改变。她说,以前她会跟人自我吹嘘自己没有助理,显得她特别有亲和力,特别能干。而现在当她变成互联网投资的团队管理者时,她发现自己这个沾沾自喜的习惯是一个极坏的习惯,如果自己每一件事情都希望自己学会了的话,整个成长速度,就会有短板,就会有限制,就会来得很慢。而团队的管理者更应该是通过组建团队的长板来补你的短板。团队像是一个水桶,管理者应该考虑的是,用团队体系化的力量很快就盛到水。聪明的成熟的人,是合群的,是懂得团队合作的。
成熟的人大多都是合群的。就个人成长而言,合群才能为你的生活创造更多可能性。如果你遵循着“合群是平庸的开始”而排斥不去合群,你的成长速度可能会非常缓慢,你的眼界就会受到局限。你可能就不会发现,有这样一群人博览群书,一年能阅读100本书;有这样一群人拼命健身,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是不向生活妥协的标志;有这样一群人爱好广泛,培养副业,副业收入甚至超过主业;你可能就不会发现有些人确实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而对一个团队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加一肯定是大于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