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销号以诚待群

全展门户开放教,坚持“有诚意、听真话、做真事”原则,以诚接近群众,以真话校准方向,以实见成效,使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根基层,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作风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以诚立身,以诚初心架起党与群众联系的桥梁。诚信是突破党群关系的“金钥匙”,也是门户开放教育的情感基石。党员干部只有摒弃“走过场”、“摆摆样子”的形式主义,自觉融入群众中去,才能使学习教育充满温情。真诚源于对群众主体地位的深刻认识。群众是作风建设的“考官”。党员干部要清醒认识到,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质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学习教育实效最终要由群众来判断。摆脱“官为中心”思想的思想根源,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家庭成员”而不是“管理者”,放下架子,弯腰入户,用随意的谈话了解群众对干部作风的真实看法,通过实地谈话感知群众对政策执行的直接体验。在开展基层调研时,不设预定路线,不提前通知,随机走进民宅,在服务窗口听取群众对“进门容易、任务难”等问题的真实感受,从群众的“面孔”上了解作风建设的不足。真诚体现在规范化的情感联系中。建立“党员户”、“结对帮扶”等长效机制,让党员干部与群众结成“结对”,定期走访,保持定期联系,把群众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喜事当成“心里事”。当群众看到干部以“诚”换“情”时,就会从“观察者”转变为“参与者”,积极为作风建设建言献策,形成“党群团结”的良性互动格局。这种情感共鸣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人心的重要基础。

以开放的态度使用问题听诊器,深入第一线,倾听真相。真言既是作风问题的“显微镜”,也是学习教育的“靶子”。门户开放教育需要打破“听好不听坏”的桎梏,搭建“沟通顺畅、真理流动”的平台,让群众敢于讲真话、愿意提意见,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准确“把脉”。拓宽渠道,让真话畅通无阻。实施传统渠道和数字技术双轮驱动:在社区服务中心、交易市场等群众聚集场所设立线下“风格建设意见箱”,公开征求意见;在网络上,依托政务app和微信小程序,设立“作风测评”栏目,设立“匿名反馈”功能,消除群众对“无话可说”、“怕事”的担忧。同时,创新“炉边夜谈”、“现场讨论”等互动形式,让群众在轻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比如组织干部群众坐在一起,讨论“文化资源聚集是否减少”、“政策宣传是否到位”等具体问题,让群众充分吐露“难言的秘密”和“疑惑”。分析真相,确保问题中没有遗漏。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建立“分类整理-专题分析-责任分解”机制:区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服务效率”等不同类别,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思想根源和制度漏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