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到麻陂镇,是为了看一座古桥。
这座古桥是在东江大哥文章中得知的,觉得蛮有趣,便趁这天休假去实地一寻。
古桥在博罗县麻陂镇坳头村的南面,当我到了坳头村,沿着一条主路进入村里,却感到并不好找,不知道桥具体在哪里。
问路边一对正在种豆子的男女:您们知道高升桥在哪里吗?并把照片拿给他们看。女人看了看照片,竟然说不知。我原以为像这样的古桥,当地五十岁以上的人应该都知道,因为他们年少时大概率有走过。我当即想到这座古桥的另一个通俗的名字五眼桥,男人听了这才说,就在前面,具体也说不清,我只好按他指的方向继续前行。
前方遇到茬道又问了两个人,都说不知道。这时走过来一个中年男人,我试着问他,不想他知道,热情地告诉我说,就在坳头小学的南边,还有两公里的路,离高铁站(博罗北站)很近。我听了如释重负,道了谢,往坳头小学方向继续寻找。
这座桥不大好找,主要是因为地图上没有标注。到了坳头小学路口,还是看不见桥的踪迹。又迷糊了,是走哪一条呢?正一筹莫展,这时过来一个骑单车的少年,少年一看照片,指着身后的另一条路说:我知道,桥在那边,我带你去。我很高兴,心里油生感激。我们骑着单车,边骑边问少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少年说,我家就在这儿,去桥边玩过。在少年的带领下,我们穿过高铁桥架下,再骑二百米,终于来到了这座古桥的面前。
古桥的模样正如东江大哥文中所写。当我真的来到古桥面前的时候,内心并没有什么波澜。看上去,不过是一座差不多荒废的石桥。这里已经比较偏僻了,现在走的人应该很少很少。我在桥前观望的四十来分钟时间,并没有一个过桥的人。河是一条自然河,岸两边长着野生的草木,没有人为修理。
古桥有四个桥墩,形成五个流水孔,难怪叫五眼桥。桥墩厚实,在桥墩之上搭出条石,以供长石条接榫,整根的石条有近十米长。向北边即坳头村这边的第一个桥孔上有五根石条,并排形成近两米宽的桥面。中间三个桥孔只有四根石条,而最南边的一个桥孔只有三根。三根石条的桥面感觉就有点窄了。每根石条等长等宽,宽过一脚,估计八寸。我用脚步丈量了一下桥长,从桥这头走到桥那一头,平常的步子,是五十五步,那么,据桥头牌示,桥40米长应该是可信的。桥墩向上游的方向是尖的,即分水尖,其中最北面的一个分水尖还基本完好,如鹰嘴状。而桥墩朝下游的另一面是方形。整座桥看上去仍很坚固,可以预想:不发生自然灾害,估计三五百年也不会塌坏。
桥南北走向。南接小沥村,直往观音阁镇方向。据桥头牌示,此桥已成为博罗县文物保护单位。但没有桥记,不知建于何时。桥的北头有一块石碑,刻着“坳头五眼桥”字样。紧挨这碑的边上,还有一段像断了只剩上沿部分的半截石碑,上面刻有“高陞橋”三个古字。据东江大哥分析:这大概是这座古桥原有的大名。按字面理解,高升高升,对于做领导的人来说都希望高升。如果此意吻合的话,这座桥的修建或许跟当地当时的某官员内心的需求有关。或许,那些想高升的人都会来这座桥上走一走吧。我也来回走了两趟,但我不求什么高升,只希望平安健康!高陞橋这个名字远没有五眼桥的名字被更多的人知道,我想是因为五眼桥的名字形象通俗,更接地气,更何况现在已经是一座差不多废弃的桥,还谈什么高升呢。这也是问那一对种豆的男女说不知道的原因吧。这也看出,一座桥的修建,普通人关注的是实用,而官员多功利心。
发现桥下水面漂浮着一种熟悉的水草。小时候,我家屋后檐沟就有,我们叫它水浮莲,特别容易繁殖,一变两,两变四,像有分身术似的。而且草型如花,好看又好玩。桥的北边有水塘,搭有简棚陋舍,应是养殖场。里面有好几条狗,直向我吠叫,好在装模作样不咬人。路边还有一小块菜地,小青菜长得嫩绿可人。桥头不知什么树,看着像苦楝。桥南边是成片的菜地,搭架的藤瓜类,已接近老萎。一条废弃的水渠横架空中,这水渠就是从古桥小河引的水。这边也有一棵比较大一点的树,斜枝扑水,有点像朴树,枝叶苍黄,颇有秋意。
回望这座桥,古旧冷寂,像是失宠的爱妃,已鲜有人来关心。我因为是外乡人,对此桥没有什么感情,所以,走在桥上也没有更多的感想。当地人则不然,这也是东江大哥写它的原因吧。从桥的本身来看,它当初的功能性不可取代,是坳头村连接往观音阁镇的主要通道。看地图,不远的上游有一座叫急水石桥,应该是座新式桥,我没有再去看。急水石桥联接着乡道,取代了这座古桥。看古桥桥墩桥身,可想而知,当初修建也是很不容易的。不禁让人联想:近十米长的条石是如何开采,如何搬运,又是如何架上桥墩上去的呢?
像这样由整根条石搭建起来的古桥,我的家乡也有。在我家老屋对面我家的一处山脚下有一座类似的小桥。不过,只有一个桥洞,桥梁上只有三根条石,不过,条石更宽更厚一点,打磨得方方正正。或许也有多孔的古石桥,我目前尚不知道。
因为要去看稻田,便安排在回来的路线,而观音阁镇算是途中顺路。
这是我第三次骑行到观音阁镇。第一次是和一骑友骑行芦洲横沥环线,在观岚大桥这头扎了胎,去桥对面的观音阁镇修单车,修了车就走了,那时还不知道江边有座观音庙。第二次是专门去看这庙的。对这庙也没有多深的印象。后来百度,大概了解了观音庙的一些历史。
这一次算是路过,恰逢“十五”,有不少男女前来上香。可我被那燃烧的油烟味熏得灰头土脸,有点难受。实在失敬,阿弥陀佛!主要是粗大的蜡烛燃烧发出的味道。直到我离开后,到了墨园村,还感到被那味道包裹,浑身像是被烛油浸泡了一番,身上脸上都感觉是油油的。因此我逛了一下就离开了。
墨园村来过好几次。关于墨园古村的历史在这就不提了。现在的人来墨园村,不是为了来了解它的过去,主要是来看稻田的。其实,这一路上,稻田处处可见。或在山间,或在平畴,点点块块,或青或黄,深深浅浅,浑然天成。乡村秋天的画卷确实美轮美奂,田园诗意,陶渊悠然,莫不过如此。
两边是金黄稻田的村口公路上停了一溜小车。有一处可以体验收割,下田,割稻,放到小小的打谷机上脱粒。边上有人卖蕃石榴、西瓜、柑桔。让人感到“过分”的是,那些靓男美女把茶室搬到了田头,悠然自得,犹如主人般,对着金黄的田野,停车品茶,欣赏乡村的傍晚。这是现代与过去,自然与乡村的融合。可我总感到有一种人为做作的味道,大概是我不能体会到他们个中快活的情味。反而是想要逃避他们,走到无人的那一头稻田去。
或许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或许年年常来看,我原初的那种对稻田的冲动亲切感已经淡弱了。心里感到仍像被一股烛油尘烟蒙蔽,没有激动,没有新鲜。倒是路边盛放的异木棉花,风姿绰约,给这景色添上了一层鲜活的魅力。
这一天从早上八点十五分出发,晚上八点二十分回来晚餐,骑行了概13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