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2006年到现在义务游泳教学300多人,这件事实际很花时间,要很有耐心,但是我依然会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去做,这是为什么呢?
你说要让我给我电话,主动联系我的亲友,并且愿意支付20元报酬给每通电话,让我主动去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和我的一些亲友经常保持联络,我也不会去做,这又是为什么呢?
还有诸如,有些事情,比如做志愿者,去西部支教,去养老院,对某些伙伴很有驱动力, 即使不拿拿荣誉,不给钱,他们也愿意去?而另外一些人,对此就没有什么感觉。
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有类事情对我们有驱动作用,即便没有报酬也愿意去做,有些事情对我们没有什么驱动作用,即使给予报酬或认同,也不愿意去做。
这种背后的主导因素,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取向,叫做“动机”。
他是我们价值观的一次“升腾”,却比价值观更容易把握,这个叫做动机的东西,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也就是“冰山模型”的下面,他会决定我们受什么所驱动,我们受什么所激励和鼓舞,换句话说,这是我们的深层次需求,就像“牛要吃草”,“狗需要吃骨头”的生理需求,我们不但要吃饭喝水满足生理需求,还有这个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一旦你知道了某个人的深层次需求,比如到达价值观、动机这个层面上,那个人就会感觉到:“只有你懂我”。
动机驱力分类,某一种分类方法把动机驱力分成以下四类
四类动机
1.成就动机:实现目标、向前发展的驱力
2.亲和动机:有效与人交往的驱力
3.权力动机:影响人和环境的驱力
4.能力动机:完成高质量工作和发展个人技能的驱力
关于我的动机分析
看完了四类驱动动机之后,我给自己做了一次解析,排序如下:
1.能力动机>2.成就动机>3.权力动机>4.亲和动机
今天我会对前两个动机,为你做示范,给我自己来一次“庖丁解牛”,剖析一下我自己。我相信,你的一切问题,都是由于你不够认清你自己,和不够认清他人而产生的。
这个剖析和庖丁解牛的过程,就是要让你找到那些“你不知道”的东西,却在“影响你”的一些东西,身心灵领域,把这个因素叫做命运。
一、我的第一驱动力:能力动机
能力动机(competence motivation)是指争取在某些方面有所专长,使得个体能完成高质量工作的驱力。
我一直都在追求在某些方面的优秀的能力,并且以此为自豪,因为我通过拥有不同的能力而解决不同的问题,有挑战的问题而获得自尊、自我认同。受这个动机的影响,我有一种“心理需求”,我会持续的去提升我的某个能力,一旦我想发展出一项能力,我会持续的投入时间去锻造这项能力,让某个能力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绝对不是我的风格,更是我看不惯的。对于这个动机,驱动了我的三种行为表现。
1、对一项技能的习得驱动我
比如说,当我发现PDI综合分析测评这项工具很好用时,我用这个工具可以帮助很多人解决问题,我就会对这个工具的如何分析,使用非常感兴趣,免费给他人做测评分析乐此不疲,而且开始都是免费的。
当我发现MBTI这项工具,更有威力,不但可以在更高级的维度上对一个人进行深度的自我认知,天赋定位后,我就会不断的搜集各种资料,书籍,网课,在最短的时间把这个技能get 到,并且用了3天的时间就学会了这项分析技能的框架,然后立即展开测试,通过几个月的积累,积累了300个咨询案例。
将这个技能打磨到专业的程度,是我的价值取向。最终训练到什么程度呢?我可以根据一个人的说话风格,感觉,就可以推断出他的MBTI的结果,无需测试。然后根据我推断的MBTI属性,对其进行分析验证,结果发现非常准确,此时我就会非常有自我认同感,我想这个就是我的能力动机,一直驱动我的原因。
2、对一项技能的分享,教授驱动我
当我感觉到自己已经对一项技能掌握好,我会有一个习惯,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传播这项技能,让我身边的人知道这项技能,并且我非常愿意去教他们如何习得这项技能。我记得当我掌握PDI的分析工具后,我的一个助理很想学习这个技能,于是我告诉他一些基本知识,给他推荐的一些app和链接,之后他遇到不明白的案例之后就会和我一起探讨,最终我们都把这项技能变得更加精进。
所以,在能力动机上,我受习得一项新的,有挑战的技能而驱动,也受到“分享、教授”别人获得这项技能而驱动,这两个行为是自然而然的发生,每次都如此。
我回顾了一下自己的这个经历,我发现无论是游泳,蛙泳学会后我开始分享,自由泳学会后开始分享,蝶泳学会后也开始分享,踩水,跳水学会后我也开始分享,只要我懂的技能,身边有人要学,我都会愿意教,而且非常有耐心,并且我要感觉我教会了他们。
所以我这些年义务游泳教学的300人当中,有好几十人都可以做到单次中间不休息,不间断可以游泳2000米,到这程度我才放手,否则我就会感觉很失败,这也许是“教别人”本身就是一项技能,如果我这项技能不够熟练和有效果,我是不接受的。
3、对一项能力的创新驱动我
还有一个特点,当我发现现有的一些技能不能解决一个问题,我会非常欣喜的深入进去开始创新,直到我创造出一个新的,升级版的技能后,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才暂停。
讲一个我在北大青鸟工作的经历,有一次公司派我去外地出差,支持一个分公司的市场和销售工作。由于我刚入职两个月,因此对业务能力不是很熟练,就以学习的心态和他们一起观摩学习,但是当我发现他们的一些讲述的方法,PPT,以及他们的效果不是很好的解决问题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就开始思考了。
最终,我成功的把教学部的精华(一个网页的制作程序代码)和市场部的一个讲师的公开课思路,以及咨询部的一些销售思想,三者成功融为一体,打造一个新的咨询工具。
我用原来看起来枯燥无味的网页代码植入了一个会动的动画飞车,加了一个激情的背景音乐,最后由加入一个背景,成功作出一个5段简单代码而打造的激情飞车画面,然后把这个画面给咨询部和市场部的老师当作工具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我不是学软件专业的)
我自己又创造了一套新的PPT课件,在分公司支持市场和销售工作一个月后,我回到北京总部,部门经理召开部门会议,20几个人要观摩我的演讲公开课,同时把我创造的网页程序,打包发送给全部门使用,部门经理给我的评价是:“我感觉只有刘硕是最用心在做这个事情,其他很多伙伴你们都是等现成的东西。”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同样的感觉呢?说不定,你也有这个动机,也是排在第一位,如果是的话,可以和我一起交流。
二、我的第二驱动力 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指一些人所具有的试图追求和达到目标的驱动力。
我想一个“成就动机”排首位的人,对他们最重要的是什么?
拿到结果,拿到结果,拿到结果,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什么叫做拿到结果,就是实现目标!
比如说,拿到奖学金,必须是励志奖学金,保研成功,必须是保送名校研究生。成为专业排名第一,就必须实现。
他们的驱动力就是拿到结果,一个优秀的结果,一个“惊呆”你的结果,只要获得这样的结果,他们会获得自尊,自我认同感提升,自信心爆棚。
如果没有拿到这样的结果呢?自然是难受,不愿意面对,不原谅自己,有一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感觉。
就好像一个男生特别想抱一个女生,结果,这个女生给他留了一张照片就离开了。这个男生就会难受,他没有拿到“结果”,当然这更唤起这个男生的雄心和斗志。
我的成就动机没有排第一位,而是排第二位,所以相比于成就动机第一的人,我没有那么在乎是不是当学霸,拿到高大上的证书、比赛结果、或者一些权威的认证之类的东西。
因为我的潜意识里,我是愿意接受一时的失败、没有结果的,这会让我继续循环到我的第一个动机,能力动机。
我最终会把我的这个失败,没有结果,归功到我的某些能力不足,然后在我的能力的维度去发现提升空间,通过提升和补充我的技能,最终再次实现这个目标。
所以,我更倾向从我自身能力不足的角度找原因,反思自己如何提升能力。
2018年,我在作为团队领导者失败之后,团队不稳定导致公司震荡,现金流受到影响几乎面临死掉,经过我的反思,写了160页的PPT进行总结,总结了8个方面的问题,最终归因到我的某些“决策能力”的问题,“思维问题”和一些“经营知识”的不足,“培训力度”不够上面。
但是我必须承认,我对团队成员的能力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一旦我发现他们的能力不足,我有时候确实容易有些烦躁。
三、我排第三的动机 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power motivation)是指试图影响他人和改变环境的驱力。具有权力动机的人希望制造对组织的影响,并且愿意为此承担风险。
我有权力动机,因为我确定我也希望影响和改变人和环境,我在公司经营的过程中,如果失去权力,不能影响他人和改变环境,我会变得没有动力。
自己创业的过程,需要有人带队,也就是坐在驾驶位上,掌控全局,运筹帷幄,但是我的这种动机是追求组织的权力,不是个人权力,我的目标是为了让组织变好。
通过行使权力,调兵遣将的攻城拔寨,会让我感觉到非常有成就感和驱动力。但是由于这个动机水平没有排在第一位,所以我有的时候,会忘记这个动机,有的时候会散养团队成员,我相信如果是排第一位的权力动机的人,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他们会感觉很难受。
4、亲和动机
作为一名管理者,我在执行我的成就动机时,我发现我的团队里有一些队友是亲和动机为主的,相比于“取得成就”、“拿到结果”、“影响人和组织”的驱动力,“获得很好的人际关系,得到他人的认同,获得社会归属”才是他们主要驱动力。
亲和动机是什么?亲和动机(affiliation motivation)是指争取在社会基础上与人交往的驱力,亲和动机的员工则会在他们因良好的态度和合作得到赞扬时更加努力工作,更希望获得是社会归属感,注意力在关系上,人的方面。
成就动机的人,注意力在事情上,亲和动机的人,注意力在人上,就好比你要的是眼前的苟且,还是是诗和远方。
每个动机用一句话来描述:
能力动机的人,能把事情做的漂亮,有高质量;
成就动机的人,能把事情拿到结果,达成目标;
权力动机的人,能影响组织和他人,掌控大局;
亲和动机的人,能和人们玩得好,打成一片;
庖丁解牛,之后有一个最大的突破,技巧的深度的升华
普通人解牛,月更其刀;(一个月换一把刀)
高手解牛,岁更其刀;(一年换一把刀)
而庖丁解牛,16年换一把刀。
如果我能够像庖丁解牛一样的精神,去解剖自己,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需求和激励因素,找到自己的天赋和定位,进而做出相应的调整,那我们生活的幸福感,工作的满意度,就一定会提升。如果你希望给自己来一次剖析,欢迎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