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落叶乔木的果实,叫朱果,这让我想起了各类武侠小说里五千年一开花,五千年一结果,能使人青春长驻,长生不老的仙果。果色先青后黄再红,最后丹实如火,朱颜挂霜,让人能一口品评四季的颜色和味道,体会先涩后甘的人生境界。经霜即红,肥大韧密的落叶又能供你铺写着墨,抒情挥洒。还能有谁如此契合道呢——柿。
如果你在冬去春来的日子里,或漫步,或骑行,或自驾,从平乐县二塘镇直至恭城县莲花镇的坡坡坎坎,村村寨寨穿行时,公路两旁的山山岭岭,沟沟谷谷将会给你带来巨大的视觉享受和心灵震憾。那是一片红色的海洋,每一棵舞动的虬枝上都提着成串的红灯笼,绽放着热情的光,温暖的橙红色点燃了铅灰的世界。天上,地下,唯有澎湃的热血包围着你,让你不自觉地敞开最隐秘的胸怀,投入这规模化的奇景中。道可道,非常道。
广西恭城的柿,叫水柿,又叫月柿,取柿饼形似圆月之意。中国是柿树的原产地,除湖北大别山区的罗田甜柿外,南北的柿果均为涩柿,即需人工脱涩后方能入口大啖。这让我有幸在莲花镇的竹山村见识了柿饼加工的全过程。
在村里的任何一个角落,房前屋后,篱笆墙上,你都可以随处看到橙红的丝带这一绺,那一溜地晾晒着。像尽情盛开的菊盏掰开了,揉散了般,点亮冬曰的阴霾,非常艳丽喜人。它笑逐颜开地告诉客人,这白墙青瓦,藤蔓竹篱的屋子里正大排宴席,办着喜事呢。你会不由自主的受到它的感召,想亲近它,用手触碰它,去感受那热烈的温度。哦,原来是削成条缕的柿子皮呀,怎么这么齐整,这么丝丝缕缕呀!它们做什么用呢?
不远处一户人家正在加工柿子,咱瞧瞧去!
那是个六十来岁的老头,头发大半都白了。他身穿一件雪地迷彩服,宽大的脚掌上套着一双深褐色运动鞋,此时那脚正踩在一个迷你刮削机的踏板上。支点和夹具固定好竖着的柿子,踩下踏板,电动飞轮转起,用旋皮刀轻触柿子表皮,转动的彩带就飘飞起来,不到一秒,柿果就脱掉它涩重的外衣,鲜亮亮地摆放在竹漏筛上。刮下的柿皮嘛,又薄又匀不断串,可做糖果,可酿酒,也用来熏腊肉。大伙一阵惊叹(真是少见多怪的城里人)。我注意到老人的手,骨节是粗大的,但皮肤非常白,没有一点斑。
削好的柿果放满圆竹漏筛,一筛约八十个。一筛一筛地排在竹架上晾晒,烘果,捏果,上霜,整个工序流程需要大半个月完成。征得主人的同意,我拈起一枚做好的柿饼,轻启唇舌,绵,甜、甘、软、脆,齿颊留香。
百科词典介绍:嫁接类柿树,三至四年挂果,十至十二年至盛果期;实生树则五至七龄开始结果,结果年限在百年以上,寿可达几百上千岁。
栽种柿树的人呢?培育柿树的人呢?成人几何?寿几何?那一双骨节粗大但皮肤紧致洁白的双手在我眼前变幻。
满齿的甜香把我送到了广西最大的文庙——恭城文庙,也是全国四大文庙之一。实地一看,呵!左文右武,文庙旁还有祭祀关羽的武庙,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明清古建筑群。
入状元门,穿棂星门,泮池,过大成门,我登堂入室,在大成殿拜谒了至圣先师。先师告诫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先师同处春秋时代的管子(仲)也告诉我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中国的文明之所以独步世界,源远流长,是因为它扎根本土,精耕细作。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诞生了一位又一位伟大的农夫,他们用自己的不倦实践和高远的思想境界,培育了一棵又一棵的参天大树,结出了一枚又一枚值得品尝和回味的朱果,让华夏文明在时光的长河中持久永恒地发出照耀人心的力量,这才是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