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等花开
教育是慢的。语文教育亦然。写作教学更是急不得。我不赞同“写作教学是不可教的”说法,我也不相信有什么“万能写作法”。我只是觉得,写作教学需要与学生慢慢地做,在“写”中“学”,在“学”中“写”。
微写作,不是我的原创,更谈不上是我的独创。只是我在2016年的10月1日这一天,在那个叫“关垭”的古城墙上,瞬然之间产生的想法,并即时行动了。那一天下午四个多小时的高速公路上,我就这样和孩子们玩着写作。尽管几乎耗掉了我当月的全部手机流量,但那一天很诗意。这以后的两个半月,我一直和孩子们玩这样的写作。
这里要特别感谢我们初二(15)班的家长,是他们的大力支持、理解,才让这一活动得以坚持下来。孩子们写完了,家长们录入手机,发在家长微信群集体分享。不少家长主动帮忙整理,才让我能够在第一时间在“简书”中推送,使得在更大的范围内分享。
孩子们的“微作文”得到了来自家长圈以及各地语文同仁的肯定和赞誉;这样的微写作尝试,也得到了全国很多省市地区的老师们的关注和响应,也有很多老师参与到这样的实践之中。这是我一开始所未料想到的。这也足以证明写作教学需要更多的新探索新路径。
我的写作教学的基本主张是:构建完整真实的过程性写作教学体系,让写作教学看得见。我认为任何故事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所以我强调学生写作需要“在场”而“走心”。学生光有生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孩子从生活的细微处去发现、去体悟、去思考,获得与别人不一样的“体验”。当下的孩子,很少能静下心来真正关注自己的生活,省察自己的内心。很少能在凝视中捕捉到为之心动的“风景”。“肉眼”打开了,“心眼”紧闭,笔下自然枯涩,了无生气,更无拨动心弦,启人心智的意蕴了。
阅读和写作应该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初一初二的孩子无论有怎样的理由,不读书不写作都可能让他(她)未来生活失去应有美好和丰富。微写作的尝试,其实只是想让孩子们的写作手段、展示的平台更多样。从这本小册子看,这的确是一条不错的路径。
慢慢做,慢慢走,我想一定会看到更加美丽的风景。
这样的尝试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我比较幸运的是,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支持。对于那些急于期待在刷题中看到分数的家长,我也表示了极大的尊重和理解。其实,对于我最困难的,倒是这些微写作活动的选题。我也从教师的反馈中读到,选题的确是一种挑战。汉中名师何定琴老师很有心,对我的选题做了一番研究,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录于此,和大家分享。
丁卫军老师的微信微作文,不必说利用“互联网+”的新形式打开了学生写作训练的新通道,也不必说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参与下的读写活动贴近了学校、家庭的距离,更不必说那一篇篇鲜活的文字在每次的微信作文中轻松地烹制,给学生的写作表达找到了便捷有效的展示出口……单是一个个微作文题目的新鲜出炉,就让人忍不住赞叹。
“国庆节”“运动会”起步之始,笔乃心之舌,我手写我心,感受真生活;“那一点无限风情”“角落里也有风景”“阳光下的发现”“在那一瞥与抬眼之间”,留意寻常细节,关注内心世界,写出心灵震颤;“感悟‘错过’”“一言难尽的‘面子’”,读写双结合,叙议两翩跹,思维有训练;“我的小物件儿”结合课文进度,练习说明小品,展示生活情趣;“其实我想谢谢你”“细数那些温暖的瞬间”“感恩,就要大声说出来”,关注自我的内心世界,书写成长的印痕,聆听青春的声音; “遇见”“快与慢”带着一份思考,让笔下的“有意思”走向“有意义”,让学生的写作焕发理性的光芒。
丁老师的微信微写作,带着学生做时间的“拾荒者”,做生活材料的“拾荒者”,抓住机会,适时写作,在熟悉的地方寻找风景、发现风景、赞叹风景、感悟风景,让学生的写作回归生活、回归心灵,回归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近到远、由叙述到议论、由自我到他人然后反省自我的写作思维的常识上来,充分体现了《丁卫军教写作》中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的理念。
微写作,大创意,深思考,巧功夫,值得我们一线老师推广学习。
微写作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话题,值得我们去尝试和思考。我也始终相信,走的人多了,便真有了路,而且一路必定会鲜花盛开,风景无限。
静静等待,必定会花开芬芳。
丁卫军
2016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