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0年里,人类创造了一个无法依靠直觉来理解的世界。
所以,无论是企业家、投资者、经理、医生、记者、艺术家、科学家、政客,抑或是你我之辈,谁如果不能求助于提前准备好的思维工具,那他便会成为生活中的失败者。
你也可以将自己针对思维方式和态度的积累称为“生活的操作系统”,然而我却更喜欢“工具箱”这个古老的比喻。
无论如何,请记住一点
1 心理账户 如何将损失转化为收益
这其实涉及了一个经典的思维误区:人们对待一笔钱的方式,是由这笔钱的来头决定的。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大街上捡了一张百元大钞,比起自己挣的100元,你肯定会更快、更随意地花掉它。罚单的例子告诉我们,为了能获得内心的平静,我们应当积极利用这个思维误区来故意骗过自己。
我的股票账户中每一分钟的价值变化都不止两块钱,而我当然不会因为德国股指大盘跌了0.001%而情绪激动。你同样可以这样做:确定一个类似的数值,即一个小小的、对你来说无关紧要的额度,这笔钱对你来说根本不算是钱,而更像是能促进睡眠的白噪声。你并不会因为这个想法而损失什么,尤其不会失去内心的平静。
修正的巨大作用 为什么完美的预设是不存在的
生活的运转方式同飞机和汽车一样,尽管我们更希望让它变成另一种样子:可规划,可预见,无干扰。如果真能如此,那我们只需要专注于预设,专注于理想的起始状态就好。教育、事业、爱情,如果一开始就能做出完美的规划,之后再如预期般完成目标,那该多好。
在个人人格发展领域,我们也能观察到同样的现象。你至少认识一个在你眼中成熟、睿智的人。你觉得是他的“预设”令他变得如此明智,如完美的出身、榜样般的家庭、顶级的教育,还是他自我修正的作风——针对自己的困难和不足开展不懈的工作——帮助他排除了生活中的万难?
我们必须把修正带来的“耻辱感”放到一边。与那些花了很多时间构建完美的“预设”,并徒劳地期待自己的计划能够绽放的人相比,能够早早开始调整的人将会占据优势。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唯一可行的终生目标亦不存在。这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企业战略、理想的选股方案,或唯一正确的职业,这一切都是神话。正确的做法是以一种预设开始,然后不断修正自己的预设。世界越复杂,你的起点越无关紧要。
誓言 将固执当成一项策略
克里斯坦森曾在早年观察过很多管理者,他们的共性是将自己前半生完全奉献给了事业,只为了能够逐渐摆脱经济的束缚,以便将后半生完全奉献给家庭。但糟糕的是,这些管理者的家庭往往不是四分五裂,就是早已弃他们而去。所以克里斯坦森曾许下一个誓言。他向上帝发誓,自己在周末不会工作,并会在工作日和家人共进晚餐,尽管这意味着他有时凌晨3点钟就要赶往办公室。
征服者科尔特斯、拒绝饭后甜点的总裁,以及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他们身上有一个共性,即凭借极端固执而完成了长期目标。为什么会如此?原因有两个:首先,谁如果在每一个情景中都要重新做出选择,那他便会丧失意志力。这种现象的专业名词是“选择疲劳”。一旦大脑由于之前做了太多的抉择而感到疲惫,那它则会选择最容易的方案,而这个方案往往是最差劲的。“誓言”的意义在于,一旦许诺,那么你便不必每次都反复权衡利弊。你的决定已在眼前,而且没有消耗任何脑力。
黑匣子思维 为什么每次跌倒都会让生活更加美好
和航空业相比,作为个体的我们却恰好是个反例。想象一下,假如你几年前买了每股100块的股票,而现在股价已经跌到了10块钱,那你会怎么想?你当然希望,甚至会乞求股价迅速回升,或是已经开始咒骂大盘的操作,或是借酒消愁。只有极少数人会接受这个现实,并开始分析自己的“飞行记录仪”。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是必不可少的:(1)彻底接受;(2)黑匣子思维。
“股票并不知道你买了它,”巴菲特曾经写道,“你对自己的股票拥有一切情感,你能回想起来有关股票的一切细节,比如你为此花了多少钱,以及是谁向你推荐了它,然而股票却不管这一切。”巴菲特关于股票的叙述在几乎所有领域都适用。你账户中的亏空——无论你对此有何感受,亏空就摆在那里
如何才能做到对缺点、失败和打击的彻底接受?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那我们会觉得吃力。我们看别人往往比看自己更加透彻,所以,我们常常会对他人失望,却很少对自己失望。要想把自己看得更清楚,最理想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一个你信得过的,并且能毫不掩饰地告诉你真相的诤友。
请为自己打造一个“黑匣子”,并在做出重要决策的时候将头脑中所有的想法都记录下来,包括假设、思考过程以及结果。如果你的决策最终被证明是失败的,那你便需要查看一下自己的“黑匣子”(这个“黑匣子”不必坚如磐石,一个笔记本便足矣),并仔细分析一下是哪些想法引发了错误,一切就是如此简单。只要你了解了失败的原因,你的人生就会因为这次糟糕的失败而变得更加美好
黑匣子思维”不仅能在私生活里派上用场,在商界中亦是如此。它应当成为每一次商业行动中的标准操作。
然而仅仅依靠彻底接受现实和“黑匣子思维”还不够,你必须在将来的生活中避免已经查出的错因。巴菲特的商业伙伴查理·芒格曾说过:“如果你不去着手解决一个问题,而是一直等到它变得无法解决,那你真是太愚蠢了,这份愚蠢让你理应接受问题的惩罚。
如果你不去应对现实,那么现实就会对付你。”
你要接受现实,而且要彻彻底底地接受,包括那些你不喜欢的方面。即便目前接受现实对你来说十分艰难,你也要这么做,它会给予你回报。生活不易,即便身处美好的生活之中,你也必须让自己能够应付诸多失败
适得其反 为什么节省时间的因素往往会成为时间的窃贼
已经让自己习惯了只用一台笔记本电脑(我的家中没有网络),将手机中的App(应用程序)压缩到最少,并尽可能不用更小巧的新手机换掉还能使用的旧款手机。其他一切科技产品,包括电视、收音机、游戏机、智能手表、Alexa(网站排名查询系统)
滚蛋吧,金钱 为自由做存储
伊斯特林悖论”:一旦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继续增加的福利并不会带来额外的幸福。
所以如果你还没存够这笔钱,那么请将自己的固定支出保持在低水平。你的支出越低,你就能越快达到目标。无论如何,有钱而不需要花钱,这种感觉才是最美妙的。
请不要对自己收入或资产的微小波动做出反应。你的股票总值在今天是上升还是下降了1%,都不应该触及你的情绪。总之,不要在钱上面花费太多的心思。不是你想钱想得越勤,你的资产就会增长得越快。
其三,不要拿自己和富人做比较,这会让你不开心。如果一定要比,那就和那些收入比你低的人比,但最好不要拿自己和任何人比较。
从本质上讲,一旦你摆脱了贫困线,并拥有了一定的资金保障,那么决定你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便不再是金钱,而是其他一些因素。因此,我们更应该专注于这类因素,而不是囤积金钱。正如本书最后一章将讲的一样,真正的成功,绝非经济上的成功。
读书要减量加次 我们阅读的方式是错误的
如果书中的内容绝大多数都已被遗忘,那我们读这本书还有什么意义呢?诚然,作为一种经历,阅读的过程也很重要,这一点毋庸置疑。这种瞬时经历,就好比吃上一杯焦糖布丁,但我们总不能指望用焦糖布丁来塑造食客的人格吧。话说回来,我们对书中的内容记忆如此模糊,究竟是为什么呢?
和两三年前相比,我现在的读书方式又有了一些变化。我虽然还是读了这么多内容,但书的数量却变少了。因此,我读的书质量更高,而且我可以将书读上两遍。我在挑书的时候极为严苛,最多只会在一本书上花十分钟时间,然后便会做出决断:读还是不读。读书票会让我坚持自己的苛刻。现在手里捧着的这本书,究竟值不值得让我花费读书票上的一个小方格?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书才值得,而这些书,我则会读上两遍,而且是读完第一遍后马上再读一遍。这已经成为我的原则。
果你还年轻(我们暂且将“年轻”定义为“阅读生涯”的前1/3),那你此时应该做的就是吞下尽可能多的书。无论是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还是各式各样的通俗类书籍,你都应当混搭着读,不必考虑作品质量,读到满腹经纶为止。因为这与一个数学层面的最优解相关,也就是“秘书问题”(见第48章)。该现象最初涉及的是从一大拨应聘者中挑选秘书的情况,挑选的方法是:通过先面试37%的应聘者并将他们全都拒绝,来获得针对应聘者群体的总体印象。通过这种选材宽泛的阅读,或者用统计学的话说,通过在阅读生涯的前1/3了解足够多的样本,你将会对图书门类和流派有一个全局印象,你评价的眼光也会因此变得尖锐,而这会方便你在将来以极为严苛的标准挑选读物。
内心的成功 为什么输入比输出更重要
人们追逐外在的成就,是为了获得内心的成功。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绕外在成就这条远路呢?让我们行走在通往幸福的直路上吧!
后记
有四点说明。第一,思维工具不止52种,我之所以选择52这个数字,是因为本书与我之前的两本书《清醒思考的艺术》和《明智行动的艺术》有一定关联,而前两本书也均由52章组成。根据情景的不同,我们也许需要同时使用两种(最多三种)思维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