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柯,战国时邹国人。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被称为“四书”。
卷一 梁惠王上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俗话:五十步笑百步)
·仁者无敌。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犹缘木而求鱼也。(成语:缘木求鱼)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卷二 梁惠王下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王顾左右而言他。
卷三 公孙丑上
·我善养浩然之气。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成语:出类拔萃)
·仁则荣,不仁则辱。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成语:反求诸己)
卷四 公孙丑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馀裕哉?(成语:绰绰有余)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卷五 滕文公上
·君子之风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民事不可缓也。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再次强调卷一里的观点)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卷六 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卷七 离娄上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俗话: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俗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
·男女授受不亲。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俗话:易子而教)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卷八 离娄下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成语:赤子之心)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卷九 万章上
·大孝终身慕父母。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卷十 万章下
·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
卷十一 告子上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成语:一曝十寒)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卷十二 告知下
·人皆可以为尧、舜。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教亦多术矣。
卷十三 尽心上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万物皆备于我矣。
·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
·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观于海者难为水。(俗话:曾经沧海难为水)
·其进锐者,其退速。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卷十四 尽心下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成语:当务之急)
·春秋无义战。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俗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养心莫善于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