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炉的国家公务员报考数据,超200万人报名,这相当于珠海市的总人口数量,创历史新高。
最热门的岗位,超2万人报名,相当于一个军。
体制就像一座围城,现在,外面的人拼了命地想进来。
6年前,浙江省公务员报考的竞争比只有1:26。而在去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73。
考上编制,意味着上岸。
首先是名校生。
以C9高校为例,在党政机关就业率上,除了清华大学,其余8所学校都出现了明显增长,多所学校的比例已然翻倍。
如北京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从2013年的9%,增长到了2019年的17%。
还有留学生。
10年前,外企还是留学生的第一选择。
但2020年的一份报告显示,有将近一半的留学生回国后进入体制内工作,21%进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
浙江籍学生占一半的浙江大学,5年时间里,浙大毕业生考入公务员的比例从3.47%到6.97%,翻了一番。
浙江师范大学,今年录取考生的最高分是661分。这个分数,高于大多数985大学。
而创造了浙师范分数记录的这个学生,毕业后,就能在宁波慈溪,拥有教师编制。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考公务员?
有个高赞回答直击人心:
上岸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时间变多了,兴趣也都捡起来了。
不用担心加班,不用担心被辞退,也不用再每天和领导对线。
深圳中学的教师,有事业编制,到手工资平均40万,提供2室1厅住房,每年假期150天以上。
我有个博士学位的朋友,深圳大学给她开出的入职福利,除了50万的安家费,还提供住房。
若任职满10年后,这套房子产权就是她的了。
相比腾讯华为,这份待遇也不差。
腾讯的应届生年薪40万起步,但到手工资只有30万。
注意,这还是写代码的同学的到手工资。如果负责产品要打8折,运营则是65折。
如果再加上2室1厅住房,年轻人不用承担买房压力,顶级中学的编制,足以碾压互联网大厂了。
体制内外的收入鸿沟,正在被填平。
而且,编制在手,意味着没有失业压力。
私企在这方面,就完全没有优势了。
华为35岁失业,新东方裁4万人,字节的核心部门商业化部门最近也曝出裁员。
稳定+收入上的优势,真没几人能抗拒。
最优秀的人才进入公务员体系,也是利远大于弊。
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就相当于一家公司。
如果掌舵者水平不高,那这个国家谈何前途和未来。
但是,如果大家都去考公和考编了,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又从何而来。
当大家都想着报考编制,意味着经济失速、阶层固化、贫富悬殊、暮气沉沉。
民营经济,才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效率和活力。
广东、江苏和浙江之所以强,是因为它们的民营经济发达,是因为有华为、大疆等一批世界级的硬科技公司和制造业企业。
一些人失去锐气不可怕,但一代人如果失去了锐气,大家都想着稳定,那就很值得深思了。
从现在的环境看,体制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年轻人越来越向往体制,其实是人性趋利避害的结果,无可厚非。
只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始终是年轻人,朝气蓬勃、锐意进取才是他们应有的姿态。
如果大家都想着依附最大的平台,旱涝保收,长久以往的后果,真的不容乐观。
体制内外,大城市与小城市,一直是年轻人选择的痛点。
想多赚钱,就来大城市。
想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平衡,就选小城市和体制内。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来北上广深。